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近代翻譯對中國現(xiàn)代觀念的塑造

發(fā)布時間:2018-05-18 06:07

  本文選題:中國近代 + 科技翻譯 ; 參考:《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摘要】:中國近代翻譯經(jīng)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每個時期具有不同的側(cè)重點,總體上是沿著科學技術翻譯、社會科學翻譯和文學翻譯的線索而發(fā)展。這一階段紛繁的翻譯活動書寫了中國現(xiàn)代性源起的軌跡,引發(fā)了中國現(xiàn)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協(xié)同觀的形成,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制度轉(zhuǎn)型、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體系重構(gòu)、人權觀念革新、中國舊文學思想顛覆與新文學形式生成以及現(xiàn)代白話文建立等中國現(xiàn)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譯的這一歷史漸進性書寫,發(fā)生在中西古今的交叉坐標體系上,經(jīng)由全球現(xiàn)代化趨勢和中國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國的現(xiàn)代觀念。
[Abstract]: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each of which has different emphases. In general, it has developed along the clu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social science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complicated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is stage have written the origin of Chinese modernity, triggered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model and national synergy in Chinese modernity, and also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ystem,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ral norms and value system. The core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ity are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the subversion of Chinese old literary thought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literary form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vernacular writing. This historical and progressive writing of translation takes place in the cross-coordinate syst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cient and modern. It is comple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lobal modernization trend and the root of Chinese specific culture, thus shaping the modern Chinese concept.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重慶市文聯(lián)規(guī)劃項目“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翻譯文化語境研究”(09CQWL002),項目負責人:肖開容
【分類號】:I046;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一川;中國現(xiàn)代性的特征(上)[J];河北學刊;2005年05期

2 張德明;翻譯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現(xiàn)代性[J];人文雜志;2004年02期

3 胡翠娥;;試論晚清翻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套話——兼論中國人對西方人認識的變遷[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鐘明國;;辜鴻銘《論語》翻譯的自我東方化傾向及其對翻譯目的的消解[J];外國語文;2009年02期

5 馬睿;近代文化變革與中國小說理論的興起[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郭繼寧;鄭麗麗;;清末新小說中的“新中國”想象[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燦;翻譯批評:從印象到科學——淺談翻譯批評的科學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2 高路,高遠;“黃花”=“yellow flowers”?——從一例中詩英譯看將互文性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程永生;;翻譯主體性研究和描寫交際翻譯學的理論框架[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4 朱明勝;略論歸化翻譯與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5 李志英;異化、歸化的理據(jù)與層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王林;;英漢詞匯的文化差異與翻譯陷阱[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張衛(wèi)萍;;從譯者風格看《紅樓夢》的文化意象翻譯[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吳青松;;失地農(nóng)民發(fā)展社會網(wǎng)絡的困境——以南京市郊社區(qū)“仙居雅苑”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26期

9 李海濤;陳泉;姚兆余;;農(nóng)村居民就醫(yī)過程中的信任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南通市的調(diào)查[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10 張德讓,翟紅梅;論譯語文化與文本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賈英健;;“后傳統(tǒng)”的文化取向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審視[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二)[C];2007年

2 干成俊;;世界歷史與全球化:人的實踐活動的空間拓展[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陳衛(wèi)星;;現(xiàn)代性的一種敘事——關于韓國影片《薄荷糖》、《綠洲》和《打回頭的情書》的分析[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4 張宏;;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的啟示[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增編)[C];2006年

5 孫丹楓;;淺析龐譯《論語》之特色——龐德個性化解讀對《論語》譯本翻譯取向的決定作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6 李群;;從文學翻譯的層次說解讀《天演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7 魯曼俐;;高校外語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8 張秋瑰;;博客力量與中國現(xiàn)狀——從中美博客熱點差異看中國博客的現(xiàn)實發(fā)展[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9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gòu)[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10 陳衛(wèi)星;;現(xiàn)代性漂浮——關于韓國影片《薄荷糖》、《綠洲》分析[A];2004第二屆亞洲傳媒論壇——新聞學與傳播學全球化的研究、教育與實踐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高玉蘭;解構(gòu)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經(jīng)q,

本文編號:190471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0471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76b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