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新批評”的文學理論——韋勒克文學理論的重新審視
本文選題:韋勒克 + 新批評 ; 參考:《求索》2009年06期
【摘要】:韋勒克雖作為"新批評"最重要的理論家,但他的整個理論卻特異于新批評。辯證整體觀作為統(tǒng)領其理論的總的文學觀念,貫穿在韋勒克文學理論話語的許多層面,使韋勒克的文學理論明顯擺脫新批評派的極端孤立文本中心主義,以新批評所沒有的歷史維度,嘗試著對西方二十世紀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進行整合。盡管這其中還存在局限,整合的努力有限,但畢竟實現(xiàn)了對"新批評"超越,有著新的價值和意義。
[Abstract]:Although Willer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st of New criticism, his whole theory is specific to New criticism. As the general literary concept that dominates his theory, dialectical holism runs through many levels of the discourse of Willerk's literary theory, which makes Willerk's literary theory get rid of the extreme isolating text-centrism of Neo-critic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wester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that the new criticism does not have.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and the efforts of integration are limited, it has achieved the transcendence of "new criticism" and has new value and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學文,金永兵;文學理論科學性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張云君;《包法利夫人》中的隱喻象征意象闡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林瀟;;建立中國園林景觀評論學的構想[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王珂,代緒宇;意象派詩歌的文體源流及對新詩革命和新詩文體的影響[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何淑英;;《秀拉》:毀滅與創(chuàng)造并存的隱喻世界[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杜吉剛;;超驗美學、超驗理論之死——西方前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批評的一個詩學主題[J];大連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7 王艷芳;被復制的文化消費品—論《長恨歌》的文學史意義[J];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5期
8 谷曉;;評電影《畢業(yè)生》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失真性[J];電影評介;2006年19期
9 曹莉;;劍橋批評傳統(tǒng)的形成和衍變[J];外國文學;2006年03期
10 楊光祖;;批評的倫理底線與批評家理論主體的建構[J];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云;西方前現(xiàn)代泛詩傳統(tǒng)——以中國古代詩歌相關傳統(tǒng)為參照系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3 黃斌;文化發(fā)展轉型與國家的作用[D];暨南大學;2001年
4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5 周穎;閱讀之旅:從主體性到修辭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陳吉猛;文學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7 鄭國慶;落幕[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林;論田漢的戲劇譯介與藝術實踐[D];復旦大學;2004年
9 武新軍;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傾向”[D];復旦大學;2004年
10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萍;論左拉自然主義小說的精神分析學思想[D];四川大學;2002年
2 穆瑩;幽默:生命的支點—魯迅、老舍、林語堂的幽默觀和幽默藝術[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3 杜波;《新青年》與“五四”新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麗君;盧卡契的文藝批評理論與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照巖;[D];浙江大學;2004年
6 楊恒;唯美背后的悲喜人生[D];吉林大學;2005年
7 張存鋒;韋勒克文學批評史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袁珂;論李長之的文藝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吳琴華;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戴維·洛奇小說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的一致性與不一致性[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宋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觀念發(fā)生淺論[D];河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燕春;論文學理論對于韋勒克比較文學思想的影響[J];學術論壇;2005年09期
2 張士民;;文學批評、意識形態(tài)與邏輯實證主義——對I.A.理查茲文學批評的批評[J];學術論壇;2007年05期
3 王小平;文藝理論研究的新創(chuàng)獲——讀支宇的《文學批評的批評》[J];天府新論;2005年04期
4 胡燕春;比較文學視野中的韋勒克批評理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劉震;“透視主義”:范式糾纏中的困境[J];東南學術;2002年03期
6 胡春燕;;雷納·韋勒克的比較文學學科研究述評[J];殷都學刊;2007年04期
7 胡燕春;;新批評派對于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影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王金龍;;英美“新批評”理論的中國化[J];許昌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胡燕春;;解構主義對于新批評派的承續(xù)與超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班瀾;英美“新批評派”的方法論特征[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龍;陳粵;;美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虛妄——淺談保羅·德曼的“文學性”理論[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陳雪虎;;批評理論化及其問題[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郭躍輝;;新時期外來文論教材對我國文學理論觀念的影響[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4 潘嘯龍;;論文學作品的“多義性”[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5 王洪志;;文學批評的批判品格:失落與尋求[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6 鐘華;;比較文學學科自身內在的悖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比較文學的(語言)危機[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高旭東;文學與哲學的比較研究概觀[N];中華讀書報;2004年
3 邵宏;文藝學與比較文藝學[N];文藝報;2001年
4 王曉峰;文學的思想性[N];遼寧日報;2007年
5 陳慧;從蘇珊·桑塔格的“釋義”說開去[N];中華讀書報;2004年
6 董學文;新時期三十年文藝理論的反思[N];學習時報;2008年
7 美國 理查德·布勞德海德 譯 生安鋒;讓我們之間有一種交流[N];文藝報;2001年
8 蔣揚帆;意象新解[N];文藝報;2006年
9 賀立華;燕卜蓀詩學與新批評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王曉峰;文藝理論與批評的末路與新生[N];遼寧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支宇;韋勒克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2 臧運峰;新批評反諷及其現(xiàn)代神話[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與文化之間[D];蘇州大學;2006年
4 凌晨光;交流話語與文學批評[D];山東大學;2007年
5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6 韓雷;神話批評論[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彩云;“新批評”的歷史性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2 劉思男;新批評派美學批評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余燕萍;韋勒克“內部研究”論重估[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世文;瑞恰慈文學批評交流與價值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唐玲;錢鐘書與英美新批評[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海燕;韋勒克“批評的概念”的文藝學及批評學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邵榕榕;新歷史主義與新批評:承繼與協(xié)商[D];蘭州大學;2010年
8 陳粵;回到文學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學;2004年
9 周紅兵;穿越之旅:作品—文本—互文[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冉思瑋;《文心雕龍》與英美新批評異同比較舉隅[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787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87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