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得與融合——敦煌藝術的多元化文化建構和色彩裝飾性特征
本文選題:敦煌藝術 + 色彩裝飾性; 參考:《藝術百家》2010年S1期
【摘要】:敦煌藝術的輝煌成就在其多元化的意識建構和本土文化語匯的確立,其壁畫藝術堪稱精粹,在史學上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特征和人文世態(tài),在繪畫風格上強調(diào)圖案裝飾性和重彩繪畫意識,在理論上承載中國畫美學思路與定位。其于東方哲學與外來文化融合中締造生成,使得建筑、壁畫、彩塑"三位一體"互融并生,在本土文化積淀與鑒得外來的多元意識中研究敦煌藝術并鑄就民族文化繁榮,筆者著力闡述敦煌壁畫多元文化建構和色彩裝飾的瑰麗之美。
[Abstract]: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 of Dunhuang art lies in its pluralistic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cultural vocabulary. The mural art of Dunhuang can be regarded as a quintessence, reflecting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stat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history. In painting style, emphasis on pattern decoration and color painting consciousness, in theory carrying Chinese painting aesthetic ideas and positioning. It was created in the fusion of oriental philosophy and foreign culture, making architecture, murals and painted statues "trinity" and living together, studying Dunhuang art and mak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sperous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oreign pluralistic consciousness in local culture. The author tries to expound the magnificent beauty of the multi-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olor decoration of Dunhuang murals.
【作者單位】: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分類號】:J06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敬華;房定堅;;凱魯亞克“垮掉禪”探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彭華;;苗族“滾山珠”的文化特征與社會功能探討[J];教育文化論壇;2010年01期
3 劉瑋波;王正友;;從《丑女貝蒂》看跨文化影視傳播的全球化融合[J];新聞愛好者;2010年02期
4 劉均國;;對韓國影視文化在中國流行的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02期
5 孫鵬;;中國設計的崛起——關于現(xiàn)代視覺設計中的中國文化與圖形符號的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年02期
6 周梅;;苗漢龍紋紋樣裝飾特征的對比解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7 薛冰;;半城山水六朝風[J];中國名城;2010年02期
8 李振華;;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交流的涵義[J];藝術與投資;2010年02期
9 高志英;;獨龍女文面的文化闡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10 王玉琴;;藏彝走廊的漢族移民與漢藏互動——以九龍為個案的考察研究[J];西藏研究;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文江萍;;挖掘本土資源 開發(fā)鄉(xiāng)土教材——幼兒園鄉(xiāng)土教材開發(fā)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2 劉清春;;孟姜女故事在淄河一帶人生禮儀中的缺位分析[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王嘉毅;梁永平;;中國科學教育的文化使命[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4 王麗杰;;以河洛文化為基石,深入開發(fā)洛陽市旅游商品[A];商品學發(fā)展與教育高級論壇暨中國商品學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史志高;吳濤;;關懷公眾:構建媒介生態(tài)與消費之新向度[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竹琳;;論文化傳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認同[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李曉西;;促進文化交融 構建和諧社會[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寧方輝;李慶偉;;數(shù)字海圖與海上作戰(zhàn)仿真訓練[A];第二十一屆海洋測繪綜合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鄭光復;馬光蓓;;全過程創(chuàng)新的“歷史仿真”[A];中國營造學社建社80周年紀念活動暨營造技術的保護與更新學術論壇會刊[C];2009年
10 周根紅;;全球化時代少數(shù)民族電影的民族文化境遇[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項峰 記者 張國圣;重慶首屆出版政府獎頒獎[N];光明日報;2010年
2 鄭寒月;讓中國形象呈現(xiàn)在世界眼前[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3 北京九合尚品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jīng)理 孫弘;服裝行業(yè)日趨高度集中[N];中國服飾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李魏;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成吸金熱點[N];青島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夢楊;GA品牌與中國速度[N];中國貿(mào)易報;2010年
6 記者 馮穎;杜江會見高雄市民意代表及重要社團負責人參訪團[N];中國旅游報;2010年
7 喬禮;上海館:石庫門里演繹“永遠的新天地”[N];中國貿(mào)易報;2010年
8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原地區(qū)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重要發(fā)現(xiàn)[N];中國文物報;2010年
9 本報特派記者 張惠屏 肖健 周森;深圳發(fā)展面臨“十大短板”[N];深圳商報;2010年
10 洪安瑞 Andrea Riemenschnitter 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洪安瑞:2010年人文社會科學展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洪;麗江古城形成發(fā)展與納西族文化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陳昱成;中國苗族文化的民族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王椺;徽州傳統(tǒng)聚落生成環(huán)境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4 崔守軍;中東地區(qū)安全復合體[D];外交學院;2006年
5 叢曉波;自尊的本質(zhì)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高峰;當代視野中的市民社會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7 田義貴;歷史形態(tài)與文化表征[D];四川大學;2006年
8 包燕;懸浮中的自救焦慮和艱難確認——轉型文化語境下當代中國電影場域的多重身份認同(1983-2004)[D];浙江大學;2005年
9 譚志滿;文化變遷與語言傳承[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金尚會;中國彝族文化的民族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維娜;從時尚廣告審視月份牌現(xiàn)象[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2 吳潔;關于BBS辯論的批評話語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3 呂丕賓;習語翻譯中的文化障礙[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4 邵卓峰;本土文化對哈爾濱道外區(qū)中華巴洛克建筑的影響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9年
5 陳永輝;湖南梅山武功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9年
6 張可欣;基于文化特征的西安舊城步行商業(yè)街區(qū)規(guī)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7 劉莉莉;《史記》中的家族文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丁琦;江南六大古鎮(zhèn)文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9 楊黎明;在特殊地域的相關歷史背景下重新解讀新疆當代油畫風格[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10 折文菁;動感交流中的中國文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724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87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