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的美學”——“后理論時代”美學研究的新路徑
本文選題:后理論時代 + 消費社會; 參考:《當代文壇》2010年03期
【摘要】:當一直作為國內美學研究理論來源地的西方已然進入所謂的"后理論時代"時,國內美學研究者應該反思因過度跟風引介西方理論資源而自身匱乏原創(chuàng)性理論的困境,直面國內日益迫近的消費社會現(xiàn)實并肯定其中蘊含的積極性因素,推進傳統(tǒng)的學院式美學向"生產的美學"轉換。
[Abstract]:When the West, which has been the source of domestic aesthetic research, has entered the so-called "post-theoretical era", domestic aesthetic researchers should reflect on their own lack of original theory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eoretical resources.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approaching consumer social reality in China and affirming the positive factors contained therein, the traditional college aesthetics is transformed into "production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分類號】:J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悅笛;設計應融合"審美自律"與"社會他律"[J];美術觀察;2004年08期
2 吳興明;比較的悖謬——談漢語學術語境中的中西比較[J];求索;2002年01期
3 劉悅笛;現(xiàn)代商業(yè)設計文化的美學批判[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04期
4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社會學的重建[J];文藝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云亮;;中國當代文論的“文化轉向”[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萬煒;;產品設計中的裝飾性元素初探[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邢瑜;;塑性建筑新解讀[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4 王琦;“技術形象”——“藝術形象”——結構思維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安徽建筑;2001年04期
5 何靖;中國傳統(tǒng)圖形在現(xiàn)代平面設計中的傳承性[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唐芳云;張移祥;;從“韓劇熱播”看日常生活審美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7 漆良蜜;;淺談日常生活審美化與社會生活的和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張佳;;試論文藝的審美律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李杏華;;中國的設計之路任重而道遠——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啟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朱東光;孟令忠;鄒磊;;簡約空間環(huán)境設計探析[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楊;;中國風·中國韻[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2 王一飛;;走出書籍形態(tài)設計的誤區(qū)——反思呂敬人書籍藝術設計的價值[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3 王峰;;論產品設計與文化的內在關系[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4 許開強;程文婷;;“離經叛道”的德國設計怪杰盧吉·克拉尼[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何曉佑;;信息時代工業(yè)設計教育發(fā)展走向分析[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6 錢磊;;呼喚新的包豪斯——試論適應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新設計教育[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田茂軍;陳蓉;;論短信文學的審美特征[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裴臨風;;芻議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與后現(xiàn)代招貼設計[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慕小瑞;馬沐春;;淺析舊工業(yè)建筑改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6卷)[C];2012年
10 陶東風;;文學理論:為何與何為[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建新;李漁造物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彭亮;中西方家具設計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4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張志奇;北京人民大會堂室內環(huán)境藝術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6 戴向東;中日傳統(tǒng)家具文化比較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7 夏義生;王蒙小說流變與當代政治文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豪;中心性與開放性[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9 謝龍新;文學敘事與言語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屹;中國當代藝術設計學科實驗教學體系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曉光;傳統(tǒng)設計觀念影響下的語義學特征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劉桂;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生態(tài)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耿哲;后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園林中的應用[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常虹;數碼產品設計中情感價值的應用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5 周佳;新時期以來文學審美論的嬗變及其反思[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珊;關注民生、反映民情[D];蘇州大學;2010年
7 孫宇;談室內設計創(chuàng)作手法—畢業(yè)創(chuàng)作“校史展廳”設計體會[D];蘇州大學;2010年
8 華冰;現(xiàn)代電子商務中網頁設計的理性與感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金毅;基于形態(tài)創(chuàng)新的產品設計方法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10 郭峰;計算機二維動畫變形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悅笛;設計應融合"審美自律"與"社會他律"[J];美術觀察;2004年08期
2 ;關于今日批評的答問[J];南方文壇;1999年04期
3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4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榮昌;;儉樸,,是一種美的心態(tài)[J];晚霞;2006年02期
2 姜蕾歌;;新媒體圖形藝術發(fā)展的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3 劉鳳環(huán);;192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yè)在消費社會中的作用[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05期
4 孫振華;;焦興濤的“物”觀[J];雕塑;2007年04期
5 魏耀武;;關于“身體寫作”的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6 蔣穎榮;;消費社會的倫理探析[J];云南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7 趙婧;;消費社會中的審美文化研究——以中國當代庭園景觀設計為例[J];美術大觀;2008年11期
8 倪士靜;;消費語境下的中國文學[J];時代人物;2008年11期
9 韓小囡;;消費社會的“去經典化”與當代雕塑藝術的發(fā)展[J];雕塑;2010年02期
10 楊亮;;消費文化視野下的電影藝術[J];雞西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建;;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身體的走向[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董金平;;消費社會視域中的女性身體塑形——以“薔薇老媽”整容個案為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許斗斗;;時尚消費的社會力量[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徐琴;;論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批判理論[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5 李鵬;;消費價值體系與消費社會的產品設計[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07年
6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7 韋示;;中美合作會議:研討上海商業(yè)與文化歷史[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8 殷曉蓉;;傳播學思想的“激情”演進——從傳播學角度解讀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9 童世駿;;資本的“文明化趨勢”及其內在限制[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10 羅云鋒;;大眾傳媒、消費主義與“非常態(tài)的常態(tài)化”——批判理論視角的文化研究[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宏維;隆胸:消費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控制[N];南方日報;2006年
2 寧逸;消費社會的文學走向[N];文藝報;2003年
3 賴大仁;“消費社會”與文學走向質疑[N];文藝報;2003年
4 潘明朗;消費社會為何來得如此步履蹣跚[N];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
5 何兵 李軍 特約記者 李永輝;營山縣工商局“借殼”構建消費社會大調解 效果佳[N];四川科技報;2010年
6 溪橋;我們?yōu)槭裁聪M[N];天津日報;2004年
7 賴大仁;隨波逐流還是有所堅守[N];文藝報;2004年
8 仰海峰;消費社會的理性審視[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柳五;消委應該被賦予公益訴訟的權力[N];東莞日報;2010年
10 金惠敏;消費社會與自然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榮昌;消費社會的文學文本——文學文本形態(tài)的轉折[D];四川大學;2003年
2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號消費[D];清華大學;2006年
3 夏瑩;作為一種批判理論的消費社會理論及其方法論導論[D];清華大學;2005年
4 張愛豐;消費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5 朱麟飛;后現(xiàn)代社會視野下的消費方式變遷[D];吉林大學;2009年
6 鄒曉霞;商業(yè)街道表層研究[D];清華大學;2006年
7 韓欲立;物體、消費與符號[D];復旦大學;2007年
8 李輝;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費文化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鞠惠冰;消費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華霞虹;消融與轉變[D];同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政勇;當代消費文化語境下的休閑文學[D];揚州大學;2007年
2 唐波;欲望的凝聚與敘述[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若溪;消費社會背景下的娛樂廣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霍志靜;異質的形態(tài)與同質的邏輯[D];清華大學;2003年
5 李先游;論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文化理論[D];新疆大學;2005年
6 呂維克;20世紀20年代美國消費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余可麗;消費文化下的《江南都市報》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徐艷;消費文化下奢侈品廣告的符號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9 李婷婷;消費社會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10 習文;后現(xiàn)代社會的“仿像”與“內爆”[D];蘇州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841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8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