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悖論中跋涉:經(jīng)典作品的批評倫理
本文選題:經(jīng)典作品 + 工具主義。 參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摘要】: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隱藏著"陌生性"對"熟識性"依賴、"原創(chuàng)性"因其審美性與社會性的此消彼長而隱退的兩重悖論。文學批評中的工具主義出于批評家希冀文學"有用"的初衷,是一種合理認知,但是專業(yè)文學批評必須堅持以審美體驗為基礎(chǔ)的本體式研究,甚至不排斥部分回歸印象批評。合乎文學邏輯的批評倫理應該予以批評家充足的個性化闡釋空間,同時尊重"外部研究"對文本社會意義的探討。
[Abstract]:There is a double paradox that "unfamiliar" depends on "familiarity" and "originality" withdraws due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aesthetics and sociality in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Instrumentalism in literary criticism is a kind of rational cognition for its original intention that critics want literature to be "useful", but profess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must adhere to the ontological study based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even do not exclude partial return impression criticism.Literary logical critical ethics should give critics sufficient space for individualized interpretation, while respecting the discussion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by "external study".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蘭州大學文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1LZUJBWZY097)
【分類號】:I0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廖昌胤;;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 悖論[J];外國文學;2010年05期
2 劉象愚;;經(jīng)典、經(jīng)典性與關(guān)于“經(jīng)典”的論爭[J];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永強;悖論與矛盾修飾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自然[J];當代文壇;1998年05期
2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科學面面觀[J];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04期
3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文化的關(guān)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4 林文藝;文學作品——劇本翻譯的探討[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5 陳偉;;什么是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J];讀書;1985年04期
6 阮幸生;文學作品學的學科性質(zhì)──建構(gòu)“文學作品學”的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1999年03期
7 丁祖建;天窗字的韻味[J];閱讀與寫作;2000年12期
8 解;沃夫?qū)ひ寥麪栒撟x者反應批評[J];名作欣賞;1991年01期
9 牛殿慶,周采霞;文學作品的議論與議論文章的議論區(qū)別何在[J];克山師專學報;1996年03期
10 張宏星;談謊言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J];閱讀與寫作;1997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嘯龍;;論文學作品的“多義性”[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吳家珍;;談文學語言信息的傳送[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3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梅韻;;歌頌、暴露與文學作品的傾向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5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學作品中愛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蔡運桂;;文學作品的真實性與作家的主觀能動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C];1983年
8 ;曉蘇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鄧笛;;譯者的風格[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10 吳家榮;;文學批評標準的反思與新論[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京記者 吳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貓”?[N];文匯報;2009年
2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3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5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6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7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8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9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10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波;美國藝術(shù)教育思想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支宇;韋勒克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雪舟;文學作品中的倫理邊界問題探討[D];南華大學;2011年
2 張磊;語用學與文學作品中的會話文翻譯[D];四川大學;2006年
3 郭威;文學文本的大眾媒介化[D];山西大學;2008年
4 杜宏;副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英漢互譯[D];重慶大學;2008年
5 常超;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文學作品[D];吉林大學;2010年
6 張明;文學作品意義闡釋的歷史變異性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7 王卓;文學作品中語義銜接的對比[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8 翟燕寧;文學作品中語碼轉(zhuǎn)換的分析與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9 陳新月;文學作品的可譯限度——論《水滸傳》的再創(chuàng)造性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10 李歐美;文學世界的詩性品格[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本文編號:17557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75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