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區(qū)形成和發(fā)展的傳播學思考——宋莊畫家聚集區(qū)的媒介性征
本文選題:宋莊 切入點:畫家聚集區(qū) 出處:《社會科學家》2010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宋莊的變遷和發(fā)展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已經產生的研究文獻中,從文化產業(yè)的路徑進行研究的較為多見,其次是以社會學和文化學視角的分析解讀。以"宋莊現(xiàn)象"的豐富性,對宋莊的研究還有更為多樣的學術可能性,以傳播學的視角對其中的某些領域和現(xiàn)象進行解讀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切入點。宋莊畫家聚集區(qū)從出現(xiàn)起,就具有了媒介的性征,這是可以用傳播學視角對其進行考察的直接原因,也是宋莊不同于其它聚集區(qū)的獨特之處。不僅如此,畫家群落在傳播中的某些現(xiàn)象甚至可以豐富我們對媒介研究的視野。媒介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這點在宋莊畫家聚集區(qū)也不例外。
[Abstract]: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Song Zhuang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tention.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culturology. With the richness of the "Songzhuang phenomenon", there are many academic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y of Songzhua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fields and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is a meaningful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is the direct reason why it can be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also unique in Songzhuang tha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athering areas. Not only that, Some phenomena in the spread of the painter community can even enrich our view of media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society i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hich is no exception in the Songzhuang painters gathering area.
【作者單位】: 徐州工程學院;
【基金】:徐州工程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媒介影響力與美術傳播”(KY200513)
【分類號】:J12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樹林;趨俗文藝思潮的歷史憂患[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徐宏偉;論“健康”之理性——高校體育目標觀之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3 姚冬玉;淺析池莉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沖突與選擇[J];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4 胡軍;;在“欣賞·評述”領域進行美術教學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年06期
5 趙建軍;論審美代碼[J];常熟高專學報;2003年01期
6 齊魯濱;;年畫的再識與轉型[J];昌濰師專學報;1996年01期
7 彭海云;;阿諾德·豪澤爾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8 劉陽;電視娛樂節(jié)目媚俗化現(xiàn)象探因[J];當代傳播;2005年05期
9 王仕勇;;活水微瀾——當前農村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現(xiàn)狀芻議[J];當代文壇;2007年05期
10 潘知常;流行文化與孤獨的大眾[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唐建軍;;電視劇的心理療慰功能[A];中國傳播論壇(2002)——中國電視劇傳播[C];2002年
2 施旭升;;論京劇藝術生態(tài)的文化建構[A];京劇與現(xiàn)代中國社會——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利勇;高層建筑文化特質及設計創(chuàng)意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2 孔會俠;從轉型期的“底層敘述”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新拓展[D];蘭州大學;2010年
3 羅曼;蔣孔陽美學思想新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濤;文化產業(yè)背景下的文化藝術生產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蔡歡江;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文學史書寫[D];浙江大學;2006年
6 杜瑩杰;論中國歷史電視劇的基本美學特征[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7 王洪;失節(jié)的影像—“滿映”論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孫曉霞;從混沌到有序[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9 孫瑞祥;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制與傳播動力闡釋[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10 秦紅雨;“興源鋪”初探:媒體時代的鄉(xiāng)村戲曲及其社會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君;從載體談藝術產品的外觀創(chuàng)新設計[D];同濟大學;2008年
2 雷丹;新時期鄉(xiāng)村影視的文化透視[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
3 張書端;本雅明的文藝生產理論[D];溫州大學;2008年
4 黃紹麗;影視劇時尚元素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馬曉男;關于“新民樂”的思考[D];河北大學;2007年
6 吳偉;藝術市場規(guī)范化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7 張珊珊;網絡對中國影視藝術傳播的影響[D];河北大學;2008年
8 韓文利;認知轉向與資源轉換——當代廣西油畫對自然與人文資源的利用[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原麗敏;經典重構:從巴金小說《家》到2007年版電視劇《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10 呂會豐;論日照農民畫[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幾點體會和思考[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年01期
2 劉國強;;世界有關國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策略[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年01期
3 尹丹;;數字藝術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與就業(yè)模式研究[J];藝海;2010年02期
4 李松;劉蘋;;文藝學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以文藝生產與消費的調查評估為中心[J];教育文化論壇;2010年01期
5 常旭陽;蘇青;米娜;;“無界”的理想國[J];藝術與投資;2010年03期
6 柴建才;;試論魯迅“看客”觀的形成與發(fā)展[J];運城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楊娟;;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翻譯原則[J];信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8 高玉蕾;;“卻”(S{)副詞用法的形成與發(fā)展[J];語言科學;2010年02期
9 齊建曉;;引入新聞英語 促進大學英語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10 ;樂器視界[J];樂器;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慧軍;;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路徑探析[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書琳;張志凌;孫恩澤;張萬坡;劉海斌;趙海粟;謝敏;王漢中;肖庚富;龐代文;;量子點標記單病毒示蹤流感病毒侵染過程[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3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3 熱娜古麗·阿不都熱合曼;阿布力孜·伊米提;;甲基紫薄膜/玻璃光波導元件的氣敏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9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4 楊建;周發(fā)明;;長沙歌廳文化產業(yè)的SWOT分析[A];中國市場營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楊建;周發(fā)明;;長沙歌廳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A];中國市場營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朱青君;;人與人直接交流的重要性[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施愛東;;故事的穩(wěn)定性與隨意性——以孟姜女故事的傳承與變異為例[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欒貴勤;王瑞凱;;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與區(qū)域物流體系建設關系的理論研究[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趙嬌;;城市休閑經濟的理論基礎分析[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良;;經濟危機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機制分析與啟示[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善鋒;河南省文聯(lián)所屬兩家雜志社轉企改制[N];中國藝術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莊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從攻堅到決勝[N];光明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王保純 吳娜;發(fā)展是新聞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題[N];光明日報;2010年
4 記者 楊可;首批市級“非遺”傳承人出爐[N];汕頭日報;2010年
5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劉靜;中國話劇可借鑒百老匯做法[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6 記者 許曉青;金融“寒冬”中,中國電影逆勢發(fā)“亮”[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7 本報記者 韓敘 黃全斌;西泠印社:金石紅泥古韻里 百年名社氣象新[N];經濟日報;2010年
8 張玉玲;迎接文化繁榮的春天[N];光明日報;2010年
9 趙鳳蘭;2009十大文化事件回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10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洪英亮;文化科技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蓉;媒介趣味論[D];浙江大學;2009年
2 李濤;文化產業(yè)背景下的文化藝術生產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歐培彬;產業(yè)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4 鄧安球;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理論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9年
5 張秀清;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上的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D];南開大學;2009年
6 侯明;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根基[D];南開大學;2009年
7 張延文;世紀之交的詩歌傳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陳洪濤;新興產業(yè)發(fā)展中政府作用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楊沂;文化產業(yè)競爭力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10 俞曉敏;中國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花;服裝風格與傳播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2 楊雪;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北京時裝業(yè)發(fā)展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3 李長青;科幻電影“異形”系列中的中性化女性形象[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裴菲;我國高雅音樂市場贊助活動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5 胡敏;用雙排鍵電子琴演奏巴赫的管風琴音樂作品[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6 羅成書;杭州都市圈形成與發(fā)展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蔣帥;基于多Agent仿真的在線口碑傳播網絡形成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王雪莉;陜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初探[D];西北大學;2009年
9 李悅;西安市文化產業(yè)競爭力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10 黃曦;區(qū)域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問題與政府因應[D];浙江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185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61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