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等效與文學翻譯歸化異化之爭
本文選題:文學翻譯 切入點:審美等效 出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文學翻譯審美等效理論為文學翻譯實踐中的異化歸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撐。"翻譯腔"和"文化錯位"現(xiàn)象均是無視譯本讀者群而導致的異化或歸化過度造成的。為使譯文讀者獲得最接近原文讀者的審美感受,應考量讀者接受能力和想象力,弱化譯者個體翻譯動機和定式文化態(tài)度,最大限度再現(xiàn)譯出語讀者所獲的審美效果,以期達到保留異域風情和促成文化融合的理想境界。
[Abstract]:The aesthetic equivalence theor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trol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ratio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phenomena of "translation cavity" and "cultural dislocation" are both dissimilation or domestication caused by ignoring the readership of the translation. In order for 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to get the aesthetic feeling closest to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text, We should consider the readers' receptive ability and imagination, weaken the translator's individual translation motivation and stereotyped cultural attitude, and maximize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target readers, so as to achieve the ideal state of preserving exotic custom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作者單位】: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英語語言文化學院;
【分類號】: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志杰;動態(tài)的讀者反應論對翻譯的指導意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2 王東風;;從詩學的角度看被動語態(tài)變譯的功能虧損——《簡·愛》中的一個案例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錦蘭,張德讓;譯語文化與譯作的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辜正坤;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及元—泛比較文學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李坤;;漢譯押韻英語廣告的影響因素及翻譯策略[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4 盧志君,龔獻靜;電影片名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張瓊;文學翻譯中文化"傳真"的制約因素與形象轉(zhuǎn)換[J];湘南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尹益群;意圖、形式與功能——從功能翻譯論角度對比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英譯[J];遼東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宋志平,楊穎;從適應性理論看翻譯研究的語用取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林佩璇;林紓翻譯研究新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李佐文;牛云平;;論認知機制差異對譯作解讀的影響[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肖曼君;論文學翻譯中的“走失”現(xiàn)象[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熊輝;;簡論郭沫若的“風韻譯”觀念及其歷史意義——兼論20世紀中國翻譯標準理論的演進[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王應云;譚見初;;漢語韻文英譯方法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駱賢鳳;;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述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子滿;文學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2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賀顯斌;論權(quán)力關系對翻譯的操控[D];廈門大學;2004年
4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胡德香;中西比較語境下的文化翻譯批評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占喜;翻譯過程的關聯(lián)—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9 溫建平;翻譯中價值組合體的重構(gòu)[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10 陳科芳;修辭格翻譯的語用學探解[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春華;晚清政治法律著作漢譯模式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2 馬近朱;漢譯英中文化問題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龍宇;文學翻譯中的文化不平等[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4 徐敏;翻譯策略的辯證研究:歸化與異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賈令儀;人名稱謂漢譯英中的異化與歸化[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1年
6 曹賽先;翻譯對文化的遷移作用[D];湖南大學;2001年
7 曾奇;《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文化詞語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陳萍萍;[D];浙江大學;2002年
9 付麗;魯迅、林語堂翻譯思想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楊洋;許淵沖與龐德中詩英譯思想與成就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欣;;審美等效與文學翻譯歸化異化之爭[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姜云生;;從一本書的三種譯名說起[J];讀書;1983年08期
3 袁荻涌;林紓的文學翻譯思想[J];中國翻譯;1994年03期
4 姜秋霞,權(quán)曉輝,楊芳;論社會文化對文學翻譯的影響[J];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06期
5 劉真彪;試論語用學在文學翻譯中的作用——《飄》的中譯本實例剖析[J];鄂州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6 魏全鳳,馮斗;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空間[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04期
7 ;“依視路”杯全國法語文學翻譯競賽獲獎名單[J];法語學習;2008年01期
8 司顯柱;;談談文學語言與文學翻譯[J];英語知識;2010年07期
9 袁洪庚;;試論文學翻譯中的風格概念[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10 ;第二屆戈寶權(quán)文學翻譯獎評獎揭曉[J];譯林;199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賈文浩;;文學翻譯中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林語堂散文自譯和古文小品英譯對文學翻譯的啟示[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鄒琦;;圖像時代的文學翻譯[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于應機;;詞典翻譯與文學翻譯:本質(zhì)與特點淺析[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傳彪;;對“異化”的困惑與思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汪懿婷;;從改寫理論的視角析文學翻譯中的有意誤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鄭雪彬;;異化翻譯和歸化翻譯在文學中的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劉孔喜;楊炳鈞;;文學翻譯譯文修改的原型論取向[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胡兆云;;互文性理論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還原原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江藝;;神似種種[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駱賢鳳;;社會文化與文學翻譯的互動關系述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士君;走出文學翻譯的窘境[N];光明日報;2005年
2 趙蘭英;我國文學翻譯后繼乏人[N];人民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徐懷謙;文學翻譯缺失多[N];人民日報;2005年
4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學翻譯的窘境?[N];中華讀書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陳熙涵;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N];文匯報;2008年
6 明江;“我們強烈感受到民族文學翻譯的使命”[N];文藝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任震宇;文學愛好者翻譯異軍突起[N];中國消費者報;2009年
8 柳斌杰;在中歐文學翻譯出版論壇上的致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9 劉建林;文學翻譯不宜“專業(yè)化”[N];光明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張爍;文學翻譯緣何淪為“零首選”[N];人民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韓子滿;文學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3 劉軍;龍蛇之蟄 以存身也[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趙穎;想象與文學翻譯的“團結(jié)”[D];河南大學;2009年
5 盧玉玲;文學翻譯與世界文學地圖的重塑[D];復旦大學;2007年
6 袁新;論“文學譯本是‘氣韻生動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金兵;文學翻譯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現(xiàn)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時空的對話:文學翻譯價值論[D];山東大學;2007年
9 陳志杰;文言在外漢翻譯中的適用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國慶;“垮掉的一代”與中國當代文學[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宇;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對等[D];上海海運學院;2002年
2 張秀花;《遠大前程》三種中譯本的比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3年
3 費書東;他知道自己是個詩人——論方平的跨語際實踐及其比較文學史意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許磊;意識形態(tài)在文學翻譯中的操控[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虹;文學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新闡釋[D];安徽大學;2005年
6 王燕;社會文化在文學翻譯中的操縱[D];上海海事大學;2004年
7 張瑞玲;論譯者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D];蘇州大學;2005年
8 張海卿;文學翻譯中的目標讀者取向原則[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9 費瓊娟;文學翻譯中形與神的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邵愛琴;文學翻譯中再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實現(xiàn)忠實的手段[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043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60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