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批評的語言之維
本文選題:文學批評方法 切入點:語言學轉向 出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Abstract]:......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正龍;論文學意圖[J];文學評論;2002年03期
2 敬文東;圓形敘述的黃昏——余秋雨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3 曹晉;司馬遷愛奇別解[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江守義;敘事是一種評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凌建侯;從哲學-語言學看巴赫金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劉雨;巴赫金對話理論與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對話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7 張海燕;;話語的盛宴與狂歡——《瘋狂的石頭》文本意文解析[J];電影評介;2006年17期
8 凌建侯;巴赫金論修辭教學法與語言學流派[J];俄羅斯文藝;2000年S1期
9 潘月琴;巴赫金時空體理論初探[J];俄羅斯文藝;2005年03期
10 劉鐵芳;試論對話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可鑠;;中國電視新聞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聞”——有節(jié)制的多元對話[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李紅春;;私人領域的內(nèi)在悖論及其審美化解決——兼論“日常生活審美化”必然性與必要性[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巍;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04年
2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3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4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5 王毓紅;歷時與共時:《文心雕龍》與《詩學》體裁理論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6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8 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周蕓;新時期文學跨體式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程金海;當代西方對話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良杰;個人與歷史——十七年長篇小說一個角度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朱飛;論文學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功能發(fā)揮[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3 施銀貴;《紅樓夢》與《愛瑪》敘事藝術之比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欣;從對話看宗教因素對巴赫金小說理論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胡斌;探討從普通言語向文學言語轉化的途徑[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6 武俠;論周作人的人生哲學及其對文藝觀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4年
7 施進華;試論美育中的審美體驗[D];揚州大學;2004年
8 王立峰;論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D];河北大學;2004年
9 石寒;王小波小說敘事藝術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10 胡艷蘭;20世紀西方對話理論初探[D];揚州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紅;;試論文學批評視域中的比較文學方法[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2 林現(xiàn)彩;;伽達默爾游戲理論的美學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6期
3 李柳瑩;;文化詩學的重劃疆界與整體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張麗萍;于泳;;解析錢鐘書“化境”說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J];作家;2011年14期
5 趙正陽;郭曉;;藝術語言研究——藝術研究的一個全新維度[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商報記者 劉洋;藝術批評應在反思中成長[N];北京商報;2009年
2 張立國;文學批評之前瞻[N];河北日報;2001年
3 ;文學研究:正在越來越遠離文學嗎?[N];遼寧日報;2007年
4 陳學廣;文學教育:語言與圖像[N];文藝報;2008年
5 王文戈;如何讀文學?[N];光明日報;2000年
6 陶水平;闡釋學研究與文學理論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N];文藝報;2002年
7 蔣婉竹 白亮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處;英美新批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孟昭毅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研究重返文學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創(chuàng)業(yè);試論詩歌語言與小說語言的區(qū)別[D];山東大學;2008年
2 梁詠梅;翻譯中的選擇與順應:Gone with the Wind兩個中譯本的對比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3 陳德志;論索緒爾對西方文論的影響[D];安徽大學;2007年
4 張志國;作為含義和意味存在的文學意義[D];山東大學;2007年
5 曹元華;西方結構主義敘述學的嬗變及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鄭艷;論羅蘭·巴特的語言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白礫;“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1921-1932)的翻譯活動及其影響[D];山西大學;2008年
8 李莉;試論消費時代的文學活動與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9 李強;論文學翻譯中的讀者介入[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大鵬;原型批評和原型類別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5773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7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