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劇精神差異的文化緣源
本文選題:悲劇 切入點:悲劇精神 出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西方悲劇在主人公選擇、劇情沖突和結局設計等方面的差異對比,發(fā)現(xiàn)中西方悲劇精神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中華民族的悲劇精神因源于"苦戲"而主要體現(xiàn)為國人對人與人關系的倫理道德批判和對人與自然高度統(tǒng)一的追求,個體自主意識較弱;而西方各民族的悲劇精神起源于"酒神"贊歌,個體自主意識較強,其所追求的和諧往往以犧牲個體為代價,體現(xiàn)了西方人對歷史與人倫、理性與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
[Abstract]: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gedies in the aspects of protagonist selection, plot conflict and endgame design, The difference of tragic spiri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tragic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ethical and moral critic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pursuit of a high degree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cause of the "bitter drama"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ragic spirit of the western nations originates from the hymn of "Dionysus", and the individual autonomy consciousness is stronger, and the harmony it pursues is often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dividual, which embodies the Westerners' view of 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 Reflection on the etern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ason and sensibility.
【作者單位】: 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哲;;悲劇精神與中西文化分野[J];宿州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馬小朝;歷史反思與倫理批判——中西悲劇精神的本質比較[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觀毅;;論春柳劇的悲劇特征[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呂客;;中國古典戲曲中英雄悲劇的內在形態(tài)和審美特征[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 倪震;道德倫理片和時代精神[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4 趙文佳;;中國戲曲與西方歌劇的比較研究[J];北方音樂;2009年02期
5 可曉鋒;;整體性“境界”[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6 黃麗;“比較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J];丹東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7 唐楊;;勾欄與圣殿——中西戲劇內在審美特征淺析[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05期
8 喬艷麗;;西方悲劇精神的文化闡釋[J];電影評介;2009年06期
9 于濯;;駁“中國無悲劇”說——從意識與類型角度論證[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1期
10 王晗;;論李漁戲劇舞臺藝術理論的美學追求[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建科;;論元代家庭劇的時空藝術[A];“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tǒng)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學;2009年
2 韓英姬;韓國假面劇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3 王宏剛;在中西比較的視野中看中國古典悲劇的民族特色[D];暨南大學;2010年
4 邵雯艷;華語電影與中國戲曲[D];蘇州大學;2010年
5 吳寶康;論懷特小說的悲劇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馬漢欽;中國形神理論發(fā)展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7 溫潘亞;泛政治化語境中的歷史敘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章池;中國現(xiàn)代悲劇觀念的生成流變[D];蘇州大學;2005年
9 瞿大風;元朝統(tǒng)治下的山西地區(qū)[D];南開大學;2003年
10 陳茂慶;戲劇中的夢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鮑衍海;元雜劇中的包公戲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0年
2 毛琳茹;論戲劇翻譯的“表演性”原則[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3 閆敏;戲劇發(fā)展困境中的理論探索[D];內蒙古大學;2010年
4 程紅菲;保定老調演唱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5 司亞娟;“民族唱法”與原生態(tài)唱法辯證關系之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漢芳;中學語文戲劇選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鵬云;蕭伯納《賣花女》中方言的漢譯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8 未志英;《希伯來圣經》中的喜劇元素分析[D];河南大學;2009年
9 王欣;魏晉南北朝“美女賦”創(chuàng)作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10 鄭嬌嬌;明雜劇喜劇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馬小朝;莎士比亞悲劇意蘊的再闡釋[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元;;“變體”辨析[J];語文學刊;2010年01期
2 顧群妹;;讓差異成為“美”——小學英語分層教學談[J];學生之友(小學版)(上半月);2010年01期
3 王嗣海;;漢語自謙語的文化特征及其翻譯策略[J];考試周刊;2010年01期
4 張諒;張立軍;;中西隱私觀差異及成因之比較[J];東南傳播;2010年01期
5 陳秀;;中外設計比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年01期
6 湯燕芬;;哲學、藝術與人生——讀《?碌纳缾塾酚懈衃J];黑龍江史志;2010年01期
7 李漫萍;;中英詩人筆下的春天[J];文學教育(上);2010年02期
8 葉葳葳;;淺析嚴歌苓小說中的悲劇精神[J];青年文學家;2010年03期
9 ;書訊[J];人民文學;2010年01期
10 呼亞玲;;中美文化差異漫談[J];考試周刊;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榮森;;我國常見烤煙品種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差異[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9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劉士杰;;沉思中顯現(xiàn)靜穆的詩美——淺論西川的詩[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屈鵬舉;張銥格;;生態(tài)黃河 綠色蘭州——蘭州黃河環(huán)境景觀特色文化規(guī)劃設想[A];2010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國際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劉玉萍;楊雪峰;;風貌特色——城市價值的一種顯現(xiàn)[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陳德平;;長號嗩吶音樂——會理民族民間藝術的奇葩[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6 付兆佳;;大學文化同質化傾向及對策探析[A];第二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韋茂才;;依托長壽文化 提升巴馬旅游業(yè)競爭力[A];福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楊濱章;;融中國傳統(tǒng)園林文化于現(xiàn)代風景園林[A];和諧共榮——傳統(tǒng)的繼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9 楊豪中;韓怡;;陜北地區(qū)鄉(xiāng)土聚落環(huán)境中的文化特征研究與保護策略[A];和諧共榮——傳統(tǒng)的繼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10 朱建寧;;中國文化與園林藝術之特征[A];和諧共榮——傳統(tǒng)的繼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琦 龔宏富 唐林偉;高職文化要實現(xiàn)三個“對接”[N];光明日報;2011年
2 隋明梅;文化,城市發(fā)展之根基[N];經濟日報;2011年
3 馬戎;調整全體國民的“民族”意識定位[N];中國民族報;2011年
4 王琦 龔宏富 唐林偉;高職文化要實現(xiàn)三個“對接”[N];光明日報;2011年
5 隋明梅;文化,城市發(fā)展之根基[N];經濟日報;2011年
6 馬戎;調整全體國民的“民族”意識定位[N];中國民族報;2011年
7 實習記者 梁錦弟 何可人 記者 黃青山;設立深圳移民文化節(jié)[N];深圳商報;2011年
8 一寧;生活中的東西方差異[N];中國服飾報;2011年
9 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后 盧君;企業(yè)文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N];國家電網報;2011年
10 記者 夏平容;城市營銷出新招 打好三張“世界牌”[N];雅安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亞利;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D];山東大學;2010年
2 陶小紅;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3 周穎菁;近三十年中國大陸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寫作[D];武漢大學;2010年
4 吳松林;《紅樓夢》的滿族習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潘海軍;變異與拓展——新時期以來抗戰(zhàn)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6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學;2009年
7 宋立民;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室內空間形態(tài)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8 樊燕;歷史在差異中復活[D];蘇州大學;2009年
9 譚淑娟;唐代判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黃圣源;從中西醫(yī)對中醫(yī)藥的認識差異談中醫(yī)藥在全球的發(fā)展[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維娜;從時尚廣告審視月份牌現(xiàn)象[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2 王梅;中國傳統(tǒng)麒麟獅子圖像比較[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3 吳潔;關于BBS辯論的批評話語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4 張欣;論楊爭光小說的生存意識及其表現(xiàn)[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國飛;筆在絕望中開花[D];西南大學;2010年
6 夏商周;論藝術成為媒體[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7 陶寧;服裝設計跨界于Lomo攝影及啟發(fā)[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8 劉菁華;傳統(tǒng)內衣功能及文化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2010年
9 張慶東;《西游記》影視文本民族審美心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王家林;論茨威格作家合傳的悲劇意識[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616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6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