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文藝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思維方式的變革

發(fā)布時間:2018-03-03 15:13

  本文選題:思維方式 切入點:文藝理論研究 出處:《文學評論》2009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我國當今文藝理論研究盛行的思維方式是空間性的、靜態(tài)的,它把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者分割,所關注的只是現(xiàn)在,以說明和解釋現(xiàn)狀為滿足。這樣,就把理論完全工具化、實用化了。而時間性的思維方式把過去、現(xiàn)在、未來看作是一個整體,把現(xiàn)在看作是過去通向未來的中途點,因此,在研究中就要我們既要對現(xiàn)狀有深入的分析,又要以歷史為參照、以未來為目標,從而賦予理論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使理論在引導和推動文藝的發(fā)展和進步方面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我國的文藝理論要從目前的境況中有所突破,很有必要來一番思維方式的變革。
[Abstract]:The mode of thinking prevailing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in China today is spatial and static. It divide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focuses on the present,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 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is way, the theory is completely instrumentalized. Pragmatism. And the temporal way of thinking regards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future as a whole, and the present as the halfway point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Therefore, in the study, we need to hav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We should also take history as a reference and the future as our goal, so as to endow theory with a spirit of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so that theory can really play its role in gui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way of thinking.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中文系;杭州師范大學中國美學與文論研究中心;
【分類號】:I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曹順慶,吳興明;正在消失的烏托邦——論美學視野的解體與文學理論的自主性[J];文學評論;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與人的素質塑造[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董耀鵬;社會主義國有經(jīng)濟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澤民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7 王廣彬;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史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8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張拴平;張申府哲學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關系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立慧;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歷史經(jīng)驗[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惠君;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高常營;渴望家園的回歸——世紀之交人文精神重建問題的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趙瀾波;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孫文營;論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趨勢、困境與出路[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7 張春玲;對我國經(jīng)濟體制與經(jīng)濟增長方式關系的歷史剖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8 李照修;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9 朱洪強;鄧小平對外開發(fā)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10 游紅武;后冷戰(zhàn)時代國際沖突探源[D];暨南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學文;;文藝理論研究的動力和靈魂[J];藝術評論;2011年07期

2 瞿繼勇;;唐詩英譯中的意象問題[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8期

3 王磊;;王元驤文藝理論方法論研究[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劉悅笛;;當代需要何種“中國性視覺理論” 以“意派論”的得失為例[J];美苑;2011年04期

5 鄧樹強;熊元義;;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的分歧及理論解決[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羅昕;;此“境”非彼“境”——談王國維“境界”與“意境”的差異[J];青年文學家;2011年09期

7 朱瓊;;運用比較文學拓展語文課堂[J];快樂閱讀;2011年19期

8 李飛;;《江格爾》與《伊利亞特》史詩題材與母題之比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9 陳凱軍;趙迎春;;《Moment in Peking》中的翻譯痕跡探析[J];作家;2011年14期

10 周景耀;;超越偏見:“想象”的文學與政治關系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S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季水河;;走向多元對話思維——論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思維方式的變革[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李衍柱;;相反相成 推陳出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互動的基本規(guī)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3 蔣念祖;;藝術與人的發(fā)展[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李春青;;談談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中的真實性問題[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5 高楠;;文藝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糾葛[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陳汝春;;對形象思維規(guī)律的可貴探索——學習毛澤東同志關于形象思維的論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7 李曉寧;;林語堂的美學思想方式[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郭明忠;;對作家理論的一次孤軍深入的探尋——評李叢中、李涓的《作家學》[A];云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文學評論選[C];2007年

9 蔡豐明;;中國元素的本質及其在民間文化藝術中的獨特表達[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10 楊傳鳴;;《紅樓夢》及其英譯本語篇銜接對比——漢英主語省略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華;文藝理論研究的新突破[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2 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馬馳;對30年來文藝理論研究現(xiàn)狀的一些思考[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3 丁國旗;2009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狀況[N];文藝報;2010年

4 李健;中國古典文化理論的感悟傳統(tǒng)[N];文藝報;2005年

5 胡鵬林;文學觀念的兩種思維模式[N];文藝報;2006年

6 陳孝英;幽默與構建和諧社會[N];文藝報;2007年

7 王曉峰;20年后重讀“散步”[N];遼寧日報;2008年

8 張穎;Art 被更新的時代趣味[N];華夏時報;2008年

9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轟動全國的“黑畫”風波[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10 趙崇璧;“新世紀文藝學的發(fā)展走向”學術研討會綜述[N];文藝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吉猛;文學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2 謝勇;西方美學情感范疇論[D];復旦大學;2005年

3 姜英;網(wǎng)絡文學的價值[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慧敏;“嚴肅的游戲”[D];鄭州大學;2006年

2 楊健;論主觀批評[D];揚州大學;2004年

3 王海燕;藝術家的異常心理和藝術創(chuàng)作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董波;對現(xiàn)代主義設計“民主性”的思辨[D];蘇州大學;2001年

5 閆薇;以象盡意[D];山東大學;2006年

6 朱繡慧;藝術思維與人類早期思維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蔡立勝;小說翻譯創(chuàng)造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韓聃;論虛靜—體道與藝術審美之維[D];吉林大學;2007年

9 陳貝;文藝反映論的拓展與深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雪;象與真——中國藝術審美的真實性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15615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615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5a2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