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美學的理論重構——作為“交流”中西的文藝美學家殷國明
本文選題:殷國明 切入點:藝術主體 出處:《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藝術主體性喪失,導致了中國當代文藝理論與批評陷入了雙重困局;謴腿藗儗λ囆g的終極信仰與藝術思維,肯定人們對生命意識的共通性和藝術主體的生存超越性,是復活有生命感的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必然出路。在"文學是人學"的這一理論啟發(fā)下,殷國明進一步提出了"美來自于藝術主體的生命體悟"的"生命說"美學論斷。
[Abstract]:The loss of artistic subjectivity leads to a double dilemm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To restore people's ultimate belief in art and artistic thinking, and to affirm the commonality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life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art subjects. It is an inevitable way to revive the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a sense of life. Inspired by the theory that "literature is the science of man", Yin Guoming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life theory" aesthetic judgment that "beauty comes from the lif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of art".
【作者單位】: 深圳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金海;從意味到存在——現(xiàn)象學美學審美價值觀的發(fā)展軌跡[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楊慶祥;;“主體論”與“新時期文學”的建構[J];當代文壇;2007年06期
3 吳立金;一種顯像語詞的活用──兼論戲劇意象的角色內(nèi)涵[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8年03期
4 賀國光;;近二十年來文藝心理學研究述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8期
5 陳勤建;文藝民俗批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6 李國華;;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建設中國文學批評學——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學建設描述[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殷國明;由沖突到創(chuàng)新:19~20世紀中國思想史的一條線索[J];河北學刊;2004年01期
8 丁國旗;自然主義同現(xiàn)代主義的不解之緣[J];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9 姚桃娟;魯迅小說教學的新思維[J];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1期
10 鄭曉;從兩性的自我意識解讀魯迅的《傷逝》[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敬山;從“藝術偏至”到“政治偏至”[D];復旦大學;2003年
2 齊成民;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京派批評[D];復旦大學;2003年
3 陳南先;俄蘇文學與“十七年中國文學”[D];蘇州大學;2004年
4 王林;論田漢的戲劇譯介與藝術實踐[D];復旦大學;2004年
5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燕良軾;教學的生命視野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自芬;小說身體:中國現(xiàn)代性體驗的特殊視角[D];四川大學;2005年
8 高金嶺;論朱光潛對西方美學的翻譯與引進[D];山東大學;2005年
9 張素玫;與巴赫金對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秀娟;斷裂性問題與新歷史主義[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冬;十三種觀察史蒂文斯的方式——讀解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歌中的意象和禪意[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張銳;當代中國文論建設的得與失[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3 顏泉發(fā);分流與整合[D];暨南大學;2002年
4 葛秀華;從“西方化”到“中國化”[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5 馬嘉;穿越歷史時空的詩性智慧[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6 陶湘露;西方文學批語層次學說探幽[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欣霜;走出傳統(tǒng)的藩籬——論伍爾夫與陳染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意識[D];吉林大學;2004年
8 張麗君;盧卡契的文藝批評理論與實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9 敖玉敏;美學現(xiàn)代性遭遇朱光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李陽;韋勒克文學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山東大學 馬龍潛;論攝影文學的復合藝術結構形態(tài)[N];文藝報;2001年
2 本報記者 孫江萍;屬于這個時代的圖像[N];華夏時報;2002年
3 馮憲光;確立和強化人民主體身份[N];文藝報;2002年
4 賈方舟;大氣與靈動[N];中國婦女報;2003年
5 徐振杰;與公眾共在[N];文藝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鄭玉明;試論黑格爾藝術認識范疇的實踐性內(nèi)涵[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夏秀華;詩意地生存[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苗永波;淺析當代中國公共藝術[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梁寧;網(wǎng)絡交互式藝術生產(chǎn)方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樊柯;本雅明藝術審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571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5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