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后現(xiàn)代表現(xiàn)
本文關(guān)鍵詞: 杰姆遜 馬克思主義 政治無意識 歷史 意識形態(tài) 闡釋 出處:《吉林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元批評解釋學”是杰姆遜建構(gòu)的馬克思主義闡釋理論體系。他的后現(xiàn)代性正體現(xiàn)在“政治無意識”(political unconscious)這一概念上。歷史和意識形態(tài)作為政治無意識深藏在文本之中。我們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文本闡釋的主符碼,采取三個視域的同心圓闡釋體系,對文本進行分析,最終形成圍繞文本中的意識形態(tài)素所重寫的新文本。這樣理論家就可以從歷史意識、生產(chǎn)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聯(lián)系中看到文化形態(tài)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以及文化產(chǎn)品背后的文化功能,從而把握文學文本與歷史政治的交互作用中的文化系統(tǒng)和文化邏輯�!罢螣o意識”理論是杰姆遜對馬克思主義所作的重大發(fā)展,它對我國的文藝理論建設有著深刻的啟示。在新的歷史語境中,我們更應該開闊思維,以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優(yōu)秀的文藝理論以及各種西方文論作為發(fā)展我國文藝理論的豐厚的資源,建構(gòu)具有中國精神的文藝批評,以期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對話和交流。
[Abstract]:Metacritical hermeneutics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t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ed by Jamson. His post-modernity is embodied i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 History and ideology as political unconscious are deeply hidden in the text. We use the main code of th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By adopting the concentric circle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three horizons, the text is analyzed and a new text rewritten around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text is formed, so that the theorist can start from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mode and ideology, we can see the factors tha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ultural form and the cultural function behind the 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grasp the cultural system and cultural logic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ry texts and historical politics,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 is a major development of Marxism made by Jamson. It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in China.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we should open our minds to the the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outstanding literary theories and variou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since the May 4th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as a rich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constitute literary criticism with the Chinese spirit. In order to form dialogue and exchange with Western Marxist and non-Marxist theory.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I0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英雪;;英國資本主義的崛起與女性意識覺醒之關(guān)聯(lián)——重讀《簡·愛》[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2 李艷豐;論藝術(shù)生產(chǎn)時代的藝術(shù)家[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4期
3 楊深林;;《集結(jié)號》:祛政治化社會現(xiàn)實的象征性反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7期
4 董學文,金永兵;文學理論科學性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李金輝;結(jié)構(gòu)與歷史的辨證——論阿爾都塞的結(jié)構(gòu)主義馬克思主義[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6 李勝清;藝術(shù)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含義解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周小娟;;《簡·愛》空間策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崔麗華;;從分歧走向融合——詹姆遜總體性思想探析[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9 任悅姝;任愛殊;;評毛姆作品《教堂司事》[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06期
10 段吉方;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轉(zhuǎn)換與觀念變革[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繼紅;;透過“感覺結(jié)構(gòu)”看威廉斯的文化整體論[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李淑梅;;意識形態(tài)與人的社會認同[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3 梁婷;楊義行;;意識形態(tài)論文學理論在20世紀中國的流變及其影響[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董學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學說與文學本質(zhì)問題——兼及“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分析[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5 馬馳;;論文學的本質(zhì)與審美意識形態(tài)[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6 董學文;;文學本質(zhì)界說:曲折的跋涉歷程——以自我理論反思為線索[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7 趙文;;反思與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概念與當代文藝學建設芻議[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8 陳越;;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與吳宓的道德批評模式的現(xiàn)代價值——兼論文學批評的道德責任[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馬大康;;從“文學創(chuàng)造”到“文學生產(chǎn)”[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10 陳士部;;實踐美學的新變:新實踐美學與實踐存在論美學——兼論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的中國化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昔明;消費主義視域下經(jīng)典的生成與延存[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雙花;可能與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廣海;“革命文學”論爭與階級文學理論的興起[D];北京大學;2011年
4 許勇為;馬爾庫塞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段鵬飛;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共產(chǎn)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施虹;開放與展望—藝術(shù)品整合營銷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7 劉強;全媒體時代中國電影批評的“元批評”[D];山東大學;2011年
8 羅鋒;“歷史的細語”:新紀錄運動中的底層影像研究(1991-2010)[D];復旦大學;2011年
9 劉芳;悲劇和希望[D];復旦大學;2011年
10 羅四,
本文編號:15380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3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