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聯(lián)想”與“興”的可通約性
本文關鍵詞: “自由聯(lián)想” 概念內涵 “興”通約性 出處:《前沿》2010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認為在中國長期的文學實踐中,一直存在著與西方"自由聯(lián)想"相通的藝術手法——"興",并對這一文學實踐進行了初步追溯,通過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興"與"自由聯(lián)想"具有概念內涵的相似性、發(fā)生機制的一致性和表現(xiàn)內容的相通性,集中體現(xiàn)了中西文學的可通約性。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the long term literary practice in China, there has always been an artistic technique, "Xing",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free association" in the West, and this literary practice has been preliminarily traced back and combed. We find that "Xing" and "free association" have the similarity of concept connotation, the consistency of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the consistency of expression content, which embodies the universali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天津外國語學院;海南師范大學;
【基金】: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育中的中西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研究”的主要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2009FYY012)
【分類號】:I0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葉桂桐;;論“六詩”之次第、演變及其美學特征[J];東岳論叢;2007年02期
2 袁濟喜;論“興”的審美意義[J];文學遺產;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馬予超,張家合;《文心雕龍·章句》的虛詞觀及其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5 夏當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會秩序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馮莉;;漢晉諸子“論”體考述——以《文心雕龍·論說》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李永賢;;論廖燕“憤氣說”的內涵及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樊俊利;;試論鄭珍《說文逸字》的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張振龍;;建安文人用典的創(chuàng)新特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楊增宏;;甲骨文會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陳建農;;士族文化與六朝詩學的審美情趣[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則遠;;略論“物感說”之“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孫秋霞;;藝術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夏慧茹;;《說文解字》與中醫(yī)基礎理論[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周懷宇;曹懷鋒;;論《管子·地員》篇生態(tài)學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論文提綱)[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7 黃薇;;微探建甌方言熟語歌謠的語言[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品素;;《歧路燈》中的“訖”[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9 徐福艷;;“裸”字古今探[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鄂啟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賦、比、興探微[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海霞;曼斯菲爾德與喬伊斯短篇小說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結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盧建平;基于拓撲學和統(tǒng)計學的無字庫漢字智能造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李慧智;儒經及其經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文志;《文心雕龍》應用寫作主體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楊海賓;民事連帶責任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秀梅;休閑食品包裝的趣味性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趙巍;從《史記》看司馬遷的《詩》學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魯洪生;鄭玄《周禮注》比、興觀念產生的根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和軍;;“內心獨白”與“獨言”的可通約性[J];名作欣賞;2010年08期
2 吳桂林;;“內涵和外延”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1982年Z1期
3 解伯昌;;elegant,gracieful和gracrous[J];大學英語;1990年06期
4 蘇越;闡述邏輯理論要堅持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J];學術論壇;1981年04期
5 黃士平;邏輯限定與語法修飾[J];江漢論壇;1982年09期
6 蘇越;科學劃界與邏輯定義——談明確概念內涵的定義[J];新聞與寫作;1985年06期
7 趙瑛瑛;論英漢互譯中的增補翻譯[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8 吳宣文;我怎樣給中學生講定義知識[J];思維與智慧;1985年01期
9 葉洪軍;;喻體代概念:雜文的論辯基礎[J];寫作;1994年10期
10 王吉輝;意義泛化的性質和方式[J];漢語學習;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忠新;常大川;;睡眠慣性的發(fā)生機制和對于機體的影響[A];第三屆中國睡眠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2 張紹友;;也論概念內涵與外延的關系——兼與樊明亞先生商榷[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3 曾慶華;張穎;謝學軍;白雪;李瑾;;肝勞(視疲勞)發(fā)生機制的實驗研究[A];第三次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眼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李大元;;動態(tài)能力到底是什么?[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與戰(zhàn)略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5 傅超美;黃逸維;;中藥制劑與化學藥物制劑區(qū)別的探討[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屆制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黃健;何映;孫志興;毛興君;秦鋒;;對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發(fā)生機制的認識[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屆男科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陰元錚;;藝術治療的發(fā)生機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爽;孟蘇萍;傅忠義;;跆拳道運動中踝關節(jié)韌帶損傷的發(fā)生機制及其防治[A];2002年第9屆全國運動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9 李宏偉;;工程哲學的實踐概念內涵[A];“工程科技論壇”暨首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委員會學術年會工程哲學與科學發(fā)展觀論文集[C];2004年
10 李傳峰;程安春;汪銘書;楊金龍;;細胞凋亡發(fā)生機制的研究進展[A];第四屆第九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飼料和動物源食品安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下冊)[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莫小民 徐華;鄉(xiāng)企概念內涵要與時俱進[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3年
2 彭興庭;“決策失誤”的發(fā)生機制[N];法制日報;2004年
3 彭興庭;決策失誤必有發(fā)生機制 [N];中國工業(yè)報;2004年
4 時仲省 陳建設;揭示高血壓病發(fā)生機制[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5 李宏舟;“活力門”緣何活力盡失[N];中國財經報;2007年
6 滕修福;解析鄉(xiāng)(鎮(zhèn))人大、人大主席團和人大主席概念內涵[N];人民代表報;2008年
7 李健 牛建昭 王傳社;肝臟微循環(huán)障礙學說[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8 朱國旺;軟骨損傷后骨關節(jié)炎發(fā)生機制[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9 ;過敏性休克的發(fā)生機制[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10 通訊員 羅靜邋記者 談潔;南大教授提出生物遺傳突變新假說[N];南京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芳;應用心臟超聲對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發(fā)生機制和二尖瓣環(huán)成形術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發(fā)生機制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官鍵;基質金屬蛋白酶-2,9在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過程中的機制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3 陳世香;行政價值體系的歷史——生態(tài)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4 彭志越;高校學生社會支持的發(fā)生與擴展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陸志方;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發(fā)生機制和防治系統(tǒng)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劉fy;HGF與MMP-9在SLE中的異常表達及在血管炎發(fā)生機制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井玲;氟化物刺激成纖維細胞成骨表型表達及其在氟骨癥骨周化骨發(fā)生機制中的作用[D];吉林大學;2006年
8 侯振;白介素1受體II型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機制和生物治療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馮金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無復流現(xiàn)象發(fā)生機制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10 華天懿;中樞神經多肽orexin、NPY、POMC及外周leptin在單純性肥胖發(fā)生機制中的作用[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亞濤;基于機械機構設計領域的概念內涵語義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2 謝紅軍;新時期中國軍營文化的概念內涵及價值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晏綱;論觀察錯誤[D];中南大學;2003年
4 楊華鋒;大學生對寬恕的理解及其類型[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5 崔寧;單音節(jié)顏色詞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袁帥;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概念及內涵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2009年
7 余剛;西方哲學概念理論的演進與馬克思主義概念學說[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黃安平;我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技術男性化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7年
9 張軍領;從中醫(yī)理法方藥的有機統(tǒng)一看證概念內涵[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10 張婧;胃癌細胞SGC-7901血管生成擬態(tài)的形態(tài)學及機制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117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1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