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前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公共藝術發(fā)展回顧與展望
本文關鍵詞: 中國 公共藝術 環(huán)境設計 文化發(fā)展 回顧 探索 改革開放年 出處:《藝術百家》2009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公共藝術30年是探索中的前行,本文以十年為一階段,分為突破中探索的20世紀80年代、多元開放的90年代、營造中國意象的新世紀三部分來解讀與總結公共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希望以此拋磚引玉,進一步加強學界對中國公共藝術的理論研究。
[Abstract]:30 years of public art China is forward in exploring, taking ten years as a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divided into 1980s, multiple open in 90s, creating the new century development Chinese image three parts to interpret and summarize the public art in China. Hoping to cast a brick to attract jade, strengthen the theory research on public art China academic circles.
【作者單位】: 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國家“211工程”三期“藝術學理論創(chuàng)新與應用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120
【正文快照】: 公共藝術作為公共環(huán)境里的藝術與設計,包括城市雕塑、壁畫、城市家具、景觀裝置、公共設施等多種藝術與設計形式。它以其綜合、整體、實踐、多元等特征正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既是一種與公眾互動、共享的審美方式,也是一種藝術家、設計師在公共空間里與公眾進行交流、對話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士新;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凱明,,;公共空間的藝術景觀[J];安徽建筑;2005年05期
2 翁曉燕;;公共藝術在景觀中的人文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3 靳超;;建筑小品在居住環(huán)境景觀中的應用——以北京部分居住小區(qū)為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李靜;姚遠;;公共藝術形態(tài)下的城市導識設計探析[J];包裝工程;2009年10期
5 孫皓;;新時期公共裝飾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研究[J];包裝工程;2010年06期
6 蒲江;黃蜜;;當代漆藝在公共藝術中的人文內涵[J];包裝工程;2010年14期
7 王峰;過偉敏;;數(shù)字化城市公共藝術交互性內涵研究[J];包裝工程;2010年24期
8 王麗梅;裴西宏;;基于旅游體驗的旅游景區(qū)導視系統(tǒng)標準化設計探析[J];包裝工程;2012年12期
9 祁菲;;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困境與出路[J];才智;2009年03期
10 朱妍林;陳靜云;;城市家具在環(huán)境藝術系統(tǒng)中的作用[J];才智;2010年3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蘆繼紅;陳元元;;城市廣場規(guī)劃設計初探[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鄭文裕;李漢杰;張洪立;;探索城市戶外廣告發(fā)展挖掘城市空間資源——來自哈爾濱的思考[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3 夏瑩;作為一種批判理論的消費社會理論及其方法論導論[D];清華大學;2005年
4 曹磊;當代大眾文化影響下的藝術觀念與景觀設計[D];天津大學;2008年
5 周嵐;僭越與合謀:798異托邦的空間實踐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6 藺寶鋼;當代城市雕塑建設評價機制及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7 董赤;新時期30年室內設計藝術歷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琦;南張樓公共藝術調查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鵬;北京奧運場館建筑形態(tài)及其外部空間設計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納杰;在適應中生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謝甜瓊;論公共藝術與株洲市城市形象塑造[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馬愛花;株洲蘆淞商業(yè)區(qū)環(huán)境導向標識系統(tǒng)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鄒帥;現(xiàn)代城市外墻的適當設計分析[D];南昌大學;2010年
6 荊琦;無錫古運河公共雕塑調查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7 易濤;城市公共設施與城市形象相關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8 殷丹;公眾日常生活行為與心理對戶外休閑坐具設計影響的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9 鐘暢;新中式家具的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10 易丹;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藝術符號的創(chuàng)建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磊;成玨;;公共藝術及其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探索[J];正德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林振德;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語言形式[J];雕塑;2001年S1期
3 鄒文;;認識2008奧運中的公共藝術[J];中國美術館;2008年08期
4 蔡勁松;;加強公共藝術建設與傳播 培育和弘揚現(xiàn)代大學精神[J];北京教育(德育);2008年01期
5 張婭琴;環(huán)境意識與公共藝術設計[J];重慶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6 王滿;雕塑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空間特征[J];雕塑;2005年02期
7 張?zhí)K卉;包林談公共藝術[J];雕塑;2005年04期
8 劉雨;澳大利亞公共藝術家理查德·古得溫訪談錄[J];裝飾;2003年10期
9 鐘嵐;試析公共藝術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年04期
10 任永剛;公共藝術在城市交通環(huán)境中的應用[J];裝飾;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東斌;趙艷華;;因地設景 質樸自然——某基地環(huán)境設計[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9卷)[C];2008年
2 趙金鳳;;黑龍江地區(qū)文化發(fā)展問題研究[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3 高賀;;謙謙藝術——隱藏于稻田景觀中的藝術[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永濤;;論公共藝術和公民意識教育[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5 馬國馨;;建筑師和藝術家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環(huán)境[A];中國建筑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辛洪云;杜新勝;;淺談高校住宅小區(qū)環(huán)境設計[A];第十二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3年
7 彭杰;;論公共藝術在2008年北京奧運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運用[A];首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王鴻雁;辛鑫;;新時代住宅與環(huán)境設計[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1卷)[C];2009年
9 趙慶楠;李婧;;建筑陰影區(qū)空間環(huán)境設計初探[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王喜霞;朱魁英;;住宅小區(qū)環(huán)境設計的新理念[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0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堅;城市需要什么樣的公共藝術[N];美術報;2001年
2 鄒文;公共藝術管理制度亟待完善[N];人民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許淵;讓藝術融入公共生活[N];臺州日報;2009年
4 本報見習記者 范昕;廣告牌上的公共藝術 我們有多少路要趕[N];文匯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張楠;公共藝術要“多數(shù)優(yōu)先”[N];工人日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張聆聽;公共藝術,讓城市更美好[N];臺州日報;2010年
7 鄒文;北京亟待為公共藝術整容[N];文藝報;2002年
8 陳履生;只有公眾執(zhí)掌公共藝術的話語權才能反映公共藝術的本質特點[N];文藝報;2004年
9 杜大愷;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N];中華讀書報;2008年
10 美周;公共藝術不要特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欣;基于互動的公共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2 張琦;南張樓公共藝術調查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3 周成璐;公共藝術的社會學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4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5 蔡順興;數(shù)字公共藝術的“場”性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6 吳士新;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7 楊曉光;文化消費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6年
8 王健;城市居住區(qū)環(huán)境整體設計研究——規(guī)劃·景觀·建筑[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9 龐德英;文化和諧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10 黃斌;文化發(fā)展轉型與國家的作用[D];暨南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伍清輝;詩意安居:居住區(qū)公共藝術整體設計[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2 李寧;中國傳統(tǒng)裝飾圖案與公共藝術的結合與運用[D];重慶大學;2010年
3 向穎;對立的思考[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4 房婷婷;新媒體條件下公共藝術中的互動形式探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葛筠;場所·主題與整體性[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6 熊若蘅;當代公共藝術的文化內涵研究[D];東華大學;2005年
7 姚遠;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在現(xiàn)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8 程虎;當代重慶城區(qū)公共藝術解讀[D];重慶大學;2004年
9 郭曉穎;公共藝術視角下藝術與大眾的互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麗;反思與發(fā)展——從材料的角度談玻璃裝飾藝術[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66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46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