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初性的外在符合到模擬性的主體反思——現(xiàn)代性文本學與后現(xiàn)代性文本學的差異
本文關鍵詞:從原初性的外在符合到模擬性的主體反思——現(xiàn)代性文本學與后現(xiàn)代性文本學的差異 出處:《晉陽學刊》2011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后現(xiàn)代性文本學 思想構(gòu)境論 原初性 模擬性
【摘要】:對于現(xiàn)代性文本學而言,文本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和開放性,但仍然處于一種既定的現(xiàn)成狀態(tài)。文本背后始終假定原初意義的確定存在,思想的生產(chǎn)機制仍舊局限在非生產(chǎn)性的封閉結(jié)構(gòu)中,以再現(xiàn)對某種原初性目的論的符合。在后現(xiàn)代性文本學的視域中,文本的既成性與意義的原初性,經(jīng)由復合性和生產(chǎn)性的發(fā)生邏輯,被動態(tài)化為一種能指意指的生產(chǎn)過程。思想構(gòu)境論充分結(jié)合了主體的生產(chǎn)性反思與特定歷史情境的多元編織。它在去中心的、開放的思想生產(chǎn)過程中,顛覆和超越了真理原像的恒久秩序,并把思想的生成當作主體當下所建構(gòu)的對文本"原初語境"的擬現(xiàn),從而指向一種后文本學的主體反思。
[Abstract]:As far as modern textualism is concerned, although the text has gained some independence and openness, it is still in an established ready-made stat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always assumed to exist behind the text.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hought is still confined to the unproductive closed structure in order to reappear the correspondence to some primitive teleology. Through the complex and productive occurrence logic, it is dynamically transformed into a kind of signified process of 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fully combines the productive refl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multiple weaving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open thought production, it subverts and transcends the eternal order of the original truth, and regards the generation of thought as the impersonation of the original context of the text constructed by the subject at present. Thus pointing to a post-textual subject reflec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
【分類號】:I0
【正文快照】: 列寧《哲學筆記》的文本學類型、擬文本的基本特征以及思想構(gòu)境論的方法論變革,使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根本性的理論命題:思想構(gòu)境論所歸屬的理論傳統(tǒng)問題。而對它的深入反思,又與現(xiàn)代性文本學和后現(xiàn)代性文本學的內(nèi)在關系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在梳理和考察意義生產(chǎn)機制的過程中,我們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銀珠;;刑法解釋的立場選擇:客觀解釋論之提倡[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2 張志偉;說不盡的康德哲學——兼論哲學史研究的幾個方法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3 牛秋業(yè);不可通約與解釋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陸穎;;翻譯標準相對性的哲學詮釋學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金城;;施萊爾馬赫普遍解釋學中的語言觀[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6期
6 楊曉峰;;“書寫”與“視聽”:教研記載模式的價值比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04期
7 陳宋洪;;詮釋之思與譯論之辯——從詮釋學的發(fā)展看翻譯研究模式的轉(zhuǎn)換[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8 王志堅;;對話理論視域下的翻譯觀[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姚滿林;;解釋沖突的公斷(Ⅰ)——論利科對當代詮釋學的貢獻[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謝暉;科學與詮釋:法哲學研究的兩種理路[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胡志堅;;個案裁判規(guī)范之構(gòu)建是司法裁決證立的關鍵[A];第十六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國法律邏輯三十年)[C];2008年
2 楊效雷;;清儒《易》學平議[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shù)文庫》(上)[C];2011年
3 李傳印;;關于“易中天現(xiàn)象”的若干思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國詩學解釋學基本闡釋向度論[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zhuǎn)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蔣開君;范梅南現(xiàn)象學教育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鄭爽;我國教師教育者開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濤;《傷寒論》六經(jīng)的詮釋學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李穎;基于哲學解釋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維;王國維文學批評的接受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學明;預備數(shù)學教師與在職數(shù)學教師關于概率學科知識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麗華;論施萊爾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學;2010年
3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靜怡;林紓翻譯研究的釋義學新解[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郭曉艷;教育敘事文本的分析與解讀[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繆丹;試論讀者意識寫作教學觀及其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慶紅;“化境”說新探[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1年
8 李萍;從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看《浮生六記》兩譯本中的譯者主體性[D];東華大學;2011年
9 王海霞;康有為儒家經(jīng)典詮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苗苗;論伽達默爾的問答邏輯[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慧雯;論戲曲音樂發(fā)展的封閉性與開放性——兼談戲曲音樂的當代審視與抉擇[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04期
2 李森,吉標;師生對話的特點及意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黎德銳;;作品意義的開放性與確定性[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黃莉莉;;論關東戲劇的開放性[J];戲劇文學;1991年09期
5 龔舉善;鄧小平文藝思想及其基本特征[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1期
6 黃德淵;論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周春林;略論藝術(shù)語言的言、意、象[J];畢節(ji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4期
8 周春林;略論藝術(shù)語言的言、意、象[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2期
9 曾耀農(nóng);開放性:實踐美學的發(fā)展策略[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02期
10 馬愛蓮;英語活動課的活動設計與組織[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利銳;;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放性推進研究[A];第五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10年
2 程顯玉;;現(xiàn)行焦炭質(zhì)量指標模擬性的意義探討[A];高爐煉鐵用焦炭質(zhì)量技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7年
3 孫志華;李金桂;李牧錚;;模擬大氣腐蝕加速劑作用機理的研究[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4 張丹;;淺析《未選擇的路》內(nèi)涵的開放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5 周明潔;張建新;;現(xiàn)代化程度不同地區(qū)中國人的人格開放性的差異[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t,
本文編號:14151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41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