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理論和文學問題
本文關鍵詞:作者理論和文學問題 出處:《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反思了后結構主義對作者觀念的挑戰(zhàn),認為作者在文學和文化文本解釋中仍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對文學的興趣是受關于作者、作者是什么的某種不確定性所引導的,并且此類興趣事實上是由對作者所賦予的文本性、意義、意圖的界限難以抗拒的違反來推動的。文章以對特德.休斯《生日信札》的爭論為例,指出人們首先根據詩歌與詩人或者詩人生活的某種關系來界定詩歌,文學的定義和文學的價值判斷問題最終都指向或者求助于作者。而一些最基本的文學問題,如文學的虛構性,文學與范例性,與唯一性和普遍性有著奇特的聯系的觀念,都與作者問題密切相關。
[Abstract]: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challenge of poststructuralism to the author's concept, and holds that the author still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texts.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tradition, the interest in literature is concerned with the author. Some uncertainty about what the author is is guided by, and such interest is in fact given to the author by the textuality, meaning. An irresistible violation of the boundaries of intention.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ntroversy over Ted Hughes's Birthday Letters as an example, pointing out that poetry is first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the poet or poet's life.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value judgment of literature ultimately point to or seek help from the author, while some of the most basic literary problems, such as the fiction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and paradigm. The idea that there is a peculiar connection with uniqueness and univers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uthor's problem.
【作者單位】: 布里斯托爾大學英文系;南京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
【正文快照】: 在寫于1981年的《作者身份諸理論》的導言中,約翰.考菲(John Caughie)認為,“對作者作為文本來源和中心觀念的挑戰(zhàn)……在當代批評和美學理論中一直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笨挤浦赋,二十世紀后期的批評和理論正是“在這個挑戰(zhàn)中建立起來的,恰如19-20世紀的諸多哲學是通過對上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屹;;新批評與詩歌解讀[J];外語教學;2006年02期
2 丁寶琳;;傳記種種[J];語文教學與研究;1983年04期
3 ;我對她并非一見鐘情——答女詩人趙霞15問[J];文學界(專輯版);2007年08期
4 王玨;;淺議音樂和文學的滲透關系[J];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5 黃子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后方報刊詩歌和詩歌報刊在抗日宣傳中的作用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1年07期
6 常立;;論《白話文學史》的文學性[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盧永和;;歷史與“文學性”敘事[J];天涯;2009年01期
8 朱幸純;;真實的童年還是夢幻的童年?——論《呼蘭河傳》的真實性與文學性[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浙江文成·詩刊社 第26屆青春詩會征稿啟事[J];詩刊;2010年07期
10 彭青龍;;歷史小說的嬗變與文學性特征[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龍揚志;;城與人的繁復圖景——以邰筐詩歌的“臨沂敘事”為中心[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玉梅;;詩歌語篇的認知語法分析——以 William Blake 的“London”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張立群;;垂落的姿態(tài)及其延展的過程——關于李輕松詩歌幾種關鍵詞的解讀及其他[A];李輕松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郭秀艷;魏知超;郭曉蓉;葛曉菁;;詩歌內隱學習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劉潔岷;;面對災難或重大社會問題,詩歌何在? 詩人何為?[A];詩歌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董務剛;;試論托馬斯·哈代詩歌的藝術成就[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7 許更生;;鄭樵詩歌與其人生觀淺探[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王子淳;;現代化早期實踐者的心聲——讀劉鶚《登太原西城》[A];山東近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子淳;;現代化早期實踐者的心聲——讀劉鶚《登太原西城》[A];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陳亮;;在曖昧的臨沂——邰筐詩歌散論[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林初;文學性與商業(yè)性并舉[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2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尹春芳;文學排行榜還有多少參考價值?[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3 朱輝軍;就是音樂劇,也要注重文學性[N];文藝報;2010年
4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曉明;虛構是文學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報;2011年
5 趙強;突出童書文學性是出版人責任[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李蕾;熱鬧背后看“門道”[N];光明日報;2010年
7 胡平;文學與影視關系如何重構[N];人民日報;2011年
8 記者 劉慧;打撈浙江文學記憶[N];浙江日報;2011年
9 韓小蕙;在文學的門里和門外[N];文藝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喻樂;只見富豪,不見文學?[N];湘潭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建萍;英漢學術論文中的作者身份構建[D];山東大學;2012年
2 吳格奇;英漢研究論文中作者身份之構建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馮國棟;《景德傳燈錄》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文體的言說[D];河南大學;2004年
5 譚雯;日本詩話及其對中國詩話的繼承與發(fā)展[D];復旦大學;2005年
6 曾思藝;丘特切夫詩歌美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南哲鎮(zhèn);唐代諷諭文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吳塔娜;《青史演義》文獻史科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王大恒;江淹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廣奎;人民詩人卡爾·桑伯格[D];中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亞敏;論E.E.肯明斯詩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朱春燕;文學性與話語偏離[D];浙江大學;2006年
3 孟祥春;當代語境下大眾文學的書寫與消費[D];西北大學;2010年
4 廖麗蕾;虛構與真實的文學法律學維度[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霍勝俠;20世紀西方含混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薛向娟;《墨子》文學性探微[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7 杜志峰;[D];浙江大學;2004年
8 黃麗娜;文學形式與文學性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9 胡平平;從文學到文學性:圖像社會文學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10 高志明;《史記》的文學語言研究[D];廣西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3838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38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