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與《廢都》中“荒原”意識之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13 19:40
本文關鍵詞:《嘉莉妹妹》與《廢都》中“荒原”意識之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荒原”意識 《嘉莉妹妹》 《廢都》 平行研究
【摘要】:在西方,“荒原精神”的演變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直到T.S.艾略特的《荒原》發(fā)表之后,“荒原”意識才作為一個專門的文學術語被廣泛關注。在現(xiàn)代中西方文學領域,有不少作品都以此為主題,書寫了現(xiàn)代人精神的頹廢、迷茫和無可逃遁,二十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西奧多·德萊賽的小說《嘉莉妹妹》和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廢都》都表達了“荒原”意識這一主題。 雖然《嘉莉妹妹》與《廢都》產(chǎn)生于不同的年代和國度,但二者卻有著相同的題材,相似的歷史語境和共同的主題。本文運用比較文學平行研究的方法對這兩部小說進行了比較研究,從歷史語境、主人公以及象征性符號這三個方面分析了兩部作品中的“荒原”意識。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在中西社會大轉(zhuǎn)型的“荒原”背景之上,具有歷時性和共時性特征的嘉莉妹妹和莊之蝶,一個不斷追求夢想?yún)s最終失敗,一個多次靈魂自救卻依然走不出精神困境,具有符號意義的“搖椅”和“!、“塤聲”也象征著頹廢、迷惘和沒有出路的結局。 由此可見,這兩部小說以不同的故事和方式,表達了人類社會共同的“荒原”意識,進而得出,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濟越是發(fā)達、物質(zhì)越是豐富,人們對精神的渴求就愈加強烈,不管是什么階級、什么文化、什么社會制度,都有可能面臨同樣的精神危機,這一現(xiàn)象發(fā)出了文學的終極追問,值得人們深思和反省。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0-03;I10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雷達;心靈的掙扎——《廢都》辨析[J];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06期
2 韓魯華;世紀末情結與東方藝術精神——《廢都》題意解讀[J];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06期
3 喻世華;大眾與孤獨者——論魯迅小說的荒原意識[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劉芬;;中西文人的心靈困境與突圍——以《廢都》與《荒原》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8期
5 馮常深;;走不出這精神困頓——再讀《廢都》[J];綏化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黃立,白冰;搖椅上的夢想——《嘉莉妹妹》中搖椅的象征意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期
7 李偉;;悲劇意識下的精神真實——《吶喊》、《彷徨》的啟蒙敘事[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07期
8 田正華;;《廢都》對時代精神的文學解讀[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12期
,本文編號:12863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28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