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期馬列文論教材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新時期馬列文論教材研究
【摘要】:馬列文論是一門系統(tǒng)的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知識的學科。它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進入中國,并迅速扎根。相比其他有關國家,中國的馬列文論教材走出了一條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它選擇的是一條先模仿后發(fā)展的道路。其中正是由于無數(shù)馬列文論研究者的默默耕耘、辛勤付出,才取得今日的成就。 本文以新時期的馬列文論教材為研究對象,將不同時段的馬列文論教材聯(lián)系起來,從內容與形式、編寫思路出發(fā),以時間為線索,將新時期的馬列文論教材分為三個階段(繼承反思、發(fā)展、深化),進行深入研究,并對新時期以前的馬列文論教材進行了概述。 新時期以前的馬列文論教材處于教材編寫的積累期,為新時期馬列文論教材的發(fā)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進入新時期后,由于政治環(huán)境的改變,理論視野的開闊、學術自由意識的崛起……為中國馬列文論教材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列文論教材發(fā)展之路。新時期馬列文論教材的建設和發(fā)展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繼承反思期,擺在文藝理論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從政治的附屬地位中解放出來,重新確立文學的社會地位。陳遼通過仔細翻閱列寧著作,指出中國“文革”期間提出的“文藝為政治服務”是對列寧原著的片面理解。 發(fā)展期,擺在馬列文論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從馬恩等人對文學的描述中找出其中支撐的理論觀點,建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概論型教材的問世,無疑是這一時期最大的研究成果。 深化期,由于學術氛圍的進一步活躍,網路技術的介入……對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新的沖擊。如何正確解釋這些不斷涌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成了擺在文藝理論家面前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馬列文論研究者們提出“重讀馬列文論經典”的口號,希望在馬恩等人對文學的表述中,重新發(fā)掘內涵,從哲學與文學相結合的高度去概括文學現(xiàn)象。 中國新時期的馬列文論教材大體上就是經歷了上面所談到的“繼承反思”、“發(fā)展”和“深化”三個階段。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弼;關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的走向[J];文藝研究;1996年06期
2 李炳海;真理永存 生命不朽——先師公驥教授對馬列文論的捍衛(wèi)[J];文藝理論與批評;1989年06期
3 崔振椿;文藝理論家、評論家──陸貴山[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02期
4 劉謙;“馬列文論”當代形態(tài)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柳高峰;;馬列文論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作用和地位[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6 嵇山;;馬列文論的邏輯結構及其重要意義[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2年00期
7 嚴慈;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十七屆年會綜述[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年04期
8 趙麗霞;;“吳介民同志追思座談會”在京召開[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03期
9 李中一;;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14屆年會綜述[J];文藝研究;1995年05期
10 圖·巴特爾;苦寒梅花香愈濃──記我區(qū)馬列文藝理論研究專家劉文斌教授[J];內蒙古宣傳;200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史修永;;圖文之爭:當代文藝理論的建構與反思[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吳介民;;馬列文論與精神文明建設[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王明堂;;瞿秋白對馬列文論的翻譯與傳播[A];瞿秋白研究新探——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1999年
4 張冠華;;危機:文藝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危機”話題討論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5 劉坤媛;;鄧小平文藝思想與新時期文藝理論轉型[A];高舉旗幟 繼往開來——吉林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李戎;;把馬克思主義的“專利”交還馬克思——關于高校馬列文論課程內容設計的斷想[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孫子威;;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20年之回顧與展望[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二十屆年會會議紀要[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9 ;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二十一屆年會暨“馬克思主義文論與文學的當代性”學術研討會紀要[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陸貴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框架體系和學術價值[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程竹;加強文藝理論科學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2 王元驤 趙建遜;理論偏見是怎樣形成的[N];文藝報;2003年
3 董學文;文藝理論:與荒涼和冷落對話[N];文藝報;2005年
4 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突出四個“重視” 繁榮文藝理論事業(yè)[N];中國藝術報;2007年
5 梁君;重建文學:從“本土化”再出發(fā)[N];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津文;天津市文藝理論學會成立[N];文藝報;2008年
7 張燕鷹;第二屆“江澤民文藝理論研討會”綜述[N];中國文化報;2000年
8 仲言;理論的責任和自由[N];人民日報;2005年
9 ;呼喚建立全國性文藝理論評論工作者組織[N];中國藝術報;2008年
10 楊和平 熊元義;轉換和引進不能代替創(chuàng)造[N];光明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銀輝;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學;2012年
2 王建剛;政治形態(tài)文藝學[D];浙江大學;2007年
3 伊克巴爾·吐爾遜;二十世紀維吾爾文學批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周寧;《現(xiàn)代》與三十年代文學思潮[D];山東大學;2007年
5 畢艷;三十年代右翼文藝期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夫生;現(xiàn)代中國文論中的馬克思主義話語(1919~1949)[D];四川大學;2006年
7 劉勇;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詩意識的建構[D];武漢大學;2005年
8 周德波;“意”范疇衍生中的三個向度[D];遼寧大學;2009年
9 陳南先;俄蘇文學與“十七年中國文學”[D];蘇州大學;2004年
10 蔡同軍;普羅米修斯的火種[D];蘇州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海鷗;中國新時期馬列文論教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徐曼;文藝理論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指導性作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3 薛學財;謹守學理 面向現(xiàn)實[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倫杰;盧卡奇文藝理論的中國接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趙紅梅;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晶;叔本華文論中的佛學因素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葛小嬌;胡喬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貢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8 劉瓊;魯迅的翻譯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黃俊;馮雪峰文藝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蔚;“滋味”說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83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28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