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爪數(shù)初探
本文關(guān)鍵詞:龍的爪數(shù)初探
【摘要】:原始社會的龍似蛇、無足、無爪。商周時龍有前二足,有爪;有的仍無足無爪。春秋早期的龍都有四足,足上有爪。戰(zhàn)國時龍有的似獸,四足,每足四爪。秦代的龍所見僅一件五龍,三爪。漢龍有的似蛇,但大多似獸,四足,四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龍形紋定型時期,龍多四足、三爪,爪似雞爪。隋唐五代龍皆三爪,例外的很少。宋代龍四爪。元人規(guī)定宮廷用二角五爪龍,民間只好用四爪、三爪龍。明清皇家用龍紋皆五爪二角。但又規(guī)定蟒有五爪、四爪,而無角無足。所以,大臣服飾上的龍有的五爪,但無角(被稱為蟒),有的四爪。民間器物上的龍只有三爪、四爪。基本如此。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shù)學院;
【分類號】:J120.9
【正文快照】: 歷代龍紋的爪數(shù)不同,如果探索好,對美術(shù)史研究的斷代有一定幫助。按一般的敘說,明初之前,龍爪皆三爪,明代之后(包括明代),龍爪皆五爪。[1]但考諸歷代圖像,并不如此。據(jù)今七千年的紅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龍,[2]是目前能見到的玉器中最早的龍形。呈“C”形,有龍頭、頸脊長鬣,披向后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張文澍;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3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4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5 劉斌;;明代“土達”及其歸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6 朱仰東;;“郭孝子尋親”本事再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7 趙華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發(fā)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8 張金銑;;元兩都之戰(zhàn)及其社會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9 段偉;;救災方式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因災錄囚及其對司法制度的破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陳瑞;;元代安徽地區(qū)的書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guān)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guān)系簡論[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4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5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梁爾銘;;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選取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建軍;;教育與政治:元朝國子監(jiān)創(chuàng)辦之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宮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學;2010年
7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盧瑩;清代東北地區(qū)物產(chǎn)變遷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肖娜;《漢語大詞典》瑕疵補正[D];湘潭大學;2010年
7 李雅蘭;歸有光文學散論[D];湘潭大學;2010年
8 劉飛;陳維崧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要琦;李東陽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劉文英;文征明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445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24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