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童年體驗對繪畫和藝術教育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論童年體驗對繪畫和藝術教育的影響
【摘要】:讓藝術和童年發(fā)生關聯(lián)的方法很多,通常繪畫、音樂、舞蹈都能夠讓我們把藝術和童年輕松的聯(lián)系起來。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在學校受教育度過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有了更加正規(guī)的體系讓我們的童年和藝術發(fā)生聯(lián)系,但基本上都是簡單和形式上的。尤其在藝術教育過程中,童年的感性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兒童時期對世界的認識最簡單的和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繪畫的簡單符號進行的表達。是語言和文字都無法取代的。美國的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的形式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符號。這里理論無疑將人類的個人情感藝術化了,而這種情感符號即藝術形式有著專屬它自己的意義和內涵。她也試圖將生命形式和藝術形式進行邏輯上的推理,然而我們知道藝術所包含的內容遠遠超過了生命的內容。所以,藝術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某種意義上,是對個體本身情感和生命的關注。我們應在藝術教育的取向上也盡量融合這種意義進行教育,特別是在兒童時期的藝術教育上,我們容易進行正確的引導。因為童年與我們每個人生階段一樣,只有一次。但是這個時期卻又和其他的發(fā)展時期是有差別的,這個時期的特別之處就在于童年總是被人們認為是單純的,美好的。幾乎可以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詞匯來形容。在我們經(jīng)歷了喜悅、悲傷、恐慌、無助之后,對童年又有了不同的認識。人們發(fā)現(xiàn)了童年時的經(jīng)歷和體驗,影響著人的一生。美好的記憶可能是一生都值得回憶并珍藏的,像是收藏了多年的寶貝,想回憶起那份無法替代的甜蜜,便翻開童年的記憶一遍遍的品嘗和回味。痛苦和悲傷也是難免的,這樣的經(jīng)歷在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中又會留下怎樣不可磨滅印記呢?我們知道這些感悟和經(jīng)驗常常都是感性的,主觀的,在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容易藝術的博大胸懷和多樣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兒童更好的人格發(fā)展,這也是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童年體驗 情感符號 繪畫 藝術教育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0-4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9
- 一、對童年體驗的認識9-14
- (一) 童年體驗的定義9
- (二) 馬斯洛匱乏性需要對童年缺失性體驗的啟示9-14
- 1、困難對兒童時期的影響9-10
- 2、馬斯洛匱乏性需要與童年缺失10-11
- 3、研究童年體驗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11-12
- 4、研究體驗與反思12-14
- 二、藝術與童年體驗的關系14-17
- (一) 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14
- (二) 繪畫藝術對童年的影響14-17
- 1、繪畫是兒童最容易得到的快樂體驗14-15
- 2、繪畫是心理創(chuàng)傷的良藥15
- 3、繪畫是缺陷兒童的表達符號15-17
- 三、童年體驗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17-22
- (一) “丑”與“美”的童年體驗對藝術家的影響17-22
- 1、缺失性體驗對創(chuàng)作“丑”的影響17-18
- 2、童年體驗對創(chuàng)作“美”的影響18-19
- 3、以符號到達的“美”與“丑”19-20
- 4、“丑”和“美”的啟示20-22
- 四、隨風潛入夜?jié)櫸锛殶o聲22-27
- (一) 對藝術教育的認識22-25
- 1、藝術教育的內在精神22-23
- 2、重視體驗在藝術教學中的影響23-25
- 3、藝術教育的方式25
- (二) 教師的作用25-27
- 結語27-28
- 參考文獻28-29
- 后記2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振武;論“聊齋”創(chuàng)作的心靈流變[J];蒲松齡研究;2002年03期
2 姚穎;現(xiàn)實世界的回歸——析《聊齋》遇仙故事中的凡間男子[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3 劉富偉;;女性造型:理想寄托與詩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說與《聊齋》情愛小說比較研究之二[J];蒲松齡研究;2006年02期
4 栗亮;;從《羅剎海市》看蒲松齡的人生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5 朱振武;潛隱的心理:《聊齋》創(chuàng)作心態(tài)談之三[J];蒲松齡研究;1998年01期
6 張虎;;“俄狄浦斯情結”的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7 沈潔玉,蔡玉輝;走向意識謬誤的深淵——《野草在歌唱》心理層面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朱志榮;實踐論美學的發(fā)展歷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夏國鋒;;農(nóng)民工文化生活的分層現(xiàn)象與對策——來自安徽農(nóng)民工的調查[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朱立國;;從“羊人為美”看李澤厚的圖像美學嘗試——讀《美的歷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佳豪;;老人協(xié)會在農(nóng)村社會管理中的作用與運行機制研究[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陳衛(wèi);;含混與現(xiàn)代漢詩寫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詩歌為例[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沈健;;西塞娜:一個詩歌意象的精神分析——沈澤宜詩歌解讀[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劉樹梅;;當代德育教育之我見[A];200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張雅明;;媒介心理學的興起與媒介心理研究之思考[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學迎;;基督教與儒教的禁欲思想比較[A];2007年山東大學“海右”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何國瑞;;《講話》中的文藝學基本原理[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8 鮑宗豪;;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需求理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9 趙山奎;;傳記倫理及其現(xiàn)代轉向[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崔競生;;論海絲特的自我實現(xiàn)及其超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馮瑞;中國競技體操制勝規(guī)律探驪[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賈清顯;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6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祥;大學生就業(yè)區(qū)域流向及引導策略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王芳;濱海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姚林群;課堂中的價值觀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尤永;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袖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chǎn)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王西武;山地別墅環(huán)境景觀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4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秦峗;“來訪者中心”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小吉;論余華小說中的“父親”[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呂瑩瑩;論毛姆的自由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凌;現(xiàn)代社會的困境與救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曉燕;孤獨癥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發(fā)展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啟;冰心散文創(chuàng)作的文化學闡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162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11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