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中西文論“空白”思想的深度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7-10-18 00:47

  本文關鍵詞:中西文論“空白”思想的深度比較


  更多相關文章: 空白 世界 真實 自由


【摘要】:中西文論中都有崇尚"空白"的思想,兩種思想之間的比較交流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文論在建構意圖與目的指向上的同異。比較交流需要辨識能夠交流、具有交流價值的理論構成。中西"空白"文論中頗具交流價值的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內蘊在"空"范疇中的尚空思想和西方現代文論中羅伯-格里耶的空白論以及伊瑟爾對于現代文學文本"空白"的闡釋。深入到理論內部能夠發(fā)現,兩種跨越種族、文化與時代的文學思想,其空白之所指和背后隱匿的文學觀并無二致,然而,作為引生空白思想的重要要素——世界觀則形同實異,中西空白文論寄寓著共同的文學追求和不同的生存期待。
【作者單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關鍵詞】空白 世界 真實 自由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CZW008)
【分類號】:I06
【正文快照】: “空白”是西方現代文論的重要范疇。早在上個世紀,對西方空白文論的接受就引發(fā)了中西空白文論的比較研究。然而,比較研究雖已開展,但兩種文論思想之間的異同尚未完全澄明。中西空白文論尤其是中國文論空白論構成復雜,需要對比較對象進行仔細辨識。中西文論對“空白”的崇尚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田淑晶;;論傳統(tǒng)詩學的尚空思想[J];文藝評論;2013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明;;古代文學批評對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寫的態(tài)度[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2 呂菲;;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比較晏幾道與納蘭性德詞中的月亮意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3 葉幫義;元白“小碎篇章”與“花間”詞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丁放;《樂府補題》主旨考辨──兼論“比興寄托”說詞論在清代以來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韓立平;論張炎對陶淵明之接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曹翠;劉素yN;;南宋詞“騷雅”內蘊探微——從南宋兩部詞集選本的共同篇目來探究“騷雅”內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7 張明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瓊瑤作品中的唐宋詞化傾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8 陳璐;;淺探賦比興之流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9 周曦;;論清真詞之以賦入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10 湯秀明;;從王國維評李煜詞看其境界說之“真”[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杰榮;元四家詩畫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張屏;兩宋詞雅化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孔燕妮;袁枚詩歌理論與實踐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趙紅衛(wèi);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胡建次;中國古代文論“趣”范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8 趙杏根;乾嘉代表詩人研究[D];蘇州大學;1999年

9 徐林祥;鏡與日:劉熙載文藝美學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10 徐坤;尤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寶柱;易安體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海華;稼軒詞沉郁頓挫風格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丹;《滄浪詩話》的語言觀[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曉利;南宋詞社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微霞;葉嘉瑩詞學理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賀艷敏;論辛棄疾對《莊子》的接受[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慧;湯顯祖評《花間集》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馬波;接受視野中的黃庭堅詞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葉惠美;漢字“理”的修辭文化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輝;返魅的前奏——羅伯-格里耶創(chuàng)作的生態(tài)美學意義[J];文藝評論;2005年04期

2 張唯嘉;新小說的美學策略:空缺[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余華;眼睛和聲音[J];讀書;1998年11期

4 胡亞敏;中西文論術語檢討[J];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03期

5 趙新林;;羅伯—格里耶“新小說”理論與傳統(tǒng)人道主義文學觀的分歧[J];文學評論;1991年05期

6 蘇宏斌;藝術與自由——試論薩特的文藝現象學思想[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曾蘭平;論浪漫精神存在的合理性[J];零陵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8 王珂;論巴赫金文體進化觀的成因及意義[J];思想戰(zhàn)線;2002年04期

9 周林妹;淺議網絡批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7期

10 江業(yè)國;藝術作品的哲學解讀是一種享受[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文斌;;盧卡契怎樣論述世界觀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姜文震;;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問題芻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3 胡疆鋒;;西風東漸30年——西方文論與新時期中國文論建設[A];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準;丁振海;;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文藝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試論毛澤東文藝思想中關于文藝和生活關系的論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5 王少青;;文學家的“眼光”[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6 嵇涌海;;試論小說主題的制約因素[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7 代迅;;漢譯西方文論探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秦忠翼;;論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9 朱晶;;“兩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存在著,發(fā)展著[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10 陳傳才;;馬克思主義文藝特征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余中先;法國“新小說”如何來到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博士 連冕;在一種批評的世界觀之上[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3 張立國;“真實的寫作”如何成為可能?[N];深圳商報;2000年

4 樂黛云;《中國文論:英譯和評論》中西文論互動的新視野[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李曉虹;真實是散文的生命[N];中國文化報;2000年

6 廣東省作家協會 謝有順;攝影文學:從新的真實出發(fā)[N];文藝報;2002年

7 梁君;重建文學:從“本土化”再出發(fā)[N];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王蒙;文學的悖論(之四)[N];解放日報;2001年

9 張伯禎(作者為甘肅省雜文學會會員);試說雜文“骨”與“戒”[N];甘肅經濟日報;2006年

10 姜耕玉;關于批評的“語境”“立場”及文本真實[N];文藝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譚德生;自由與控制—電子傳媒時代的審美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王俊虎;夢想在泥濘中放飛:自由·自覺·自卑·自毀[D];蘭州大學;2008年

3 袁先來;德里達詩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龍泉;解構主義翻譯觀之借鑒與批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邱曉林;從立場到方法: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玉彥;論西方人體藝術的審美理想演變[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2 陳晗;解讀烏托邦的兩難困境[D];鄭州大學;2007年

3 張景龍;《西游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主題比較[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4 劉鴻央;略論藝術與游戲精神[D];南昌大學;2005年

5 孫之軒;論戈德曼的結構文學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鮑俊曉;薩特的藝術美學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7 方海濤;康德藝術論初探[D];安徽大學;2006年

8 鄭英丹;中韓啟蒙小說中的女權意識比較[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9 梁旭;《生死場》與《人間問題》的人物類型與藝術表現手法比較論[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金芳;不止是輕狂[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105200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05200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6f4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