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20世紀中國美學文藝學的形式概念

發(fā)布時間:2017-10-16 10:29

  本文關鍵詞:20世紀中國美學文藝學的形式概念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美學 形式概念 形式本體論 梁宗岱 李澤厚 林風眠 朱光潛 宗白華 審美主義 叔本華


【摘要】:20世紀中國美學文藝學的形式觀念經歷了一個由追求形式自律到形式的逐漸政治化,再到形式本體論的再度興起的曲折歷程,審美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矛盾、角力是這首跌宕起伏的交響組曲的兩個主導音型。中國現代形式概念傳統(tǒng)的形成,得益于三個方向的合力:嫁接中西,自創(chuàng)富于解釋力的形式概念或理論構架(王國維、朱光潛、李澤厚);探本求源,在跨文化比較的視界中準確凸顯中西美學藝術的形式精神(梁宗岱、林風眠、宗白華);在深受西方影響的創(chuàng)作領域打出"民族形式"的旗號,引進西方藝術形式的同時不忘發(fā)掘民族傳統(tǒng),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新詩形式大討論和油畫中國化的藝術實踐等)。中國現代形式論一方面受到德國學統(tǒng)(康德、狄爾泰、叔本華、尼采、斯賓格勒、克羅齊)尤其是康德的決定性影響,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傳統(tǒng)的某些特質。中國學人對先驗形式的誤解、疏離、改造所表現出的矛盾與彷徨的心態(tài)表明:先驗形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仍舊是一個有待解答的重大而真切的思想課題。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中國美學;形式概念;形式本體論;梁宗岱;李澤厚;林風眠;朱光潛;宗白華;審美主義;叔本華;
【分類號】:I01
【正文快照】: 形式是20世紀中國美學文藝學傳統(tǒng)形成的一美,90年代的形式本體論,又數度把形式推向學個重要構件,也是理解20世紀中國美學文藝學傳術思潮的風口浪尖,雖然其動機、背景、內涵與統(tǒng)的一條獨特而重要的線索。本文不僅僅滿足于成就很不相同。倘若不刻意規(guī)避理智喜好插人無展示各種形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周良平;;“比”“興”與意象創(chuàng)造[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4 蒯群;;簡論席勒美育思想之現實價值[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管才君;;論小說敘事話語節(jié)奏的生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1期

6 郝娜;;試論朱光潛的“欣賞的創(chuàng)造的批評”的批評理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7 王一方;;朱光潛美學理論三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8 萬信瓊;;人本主義與草根立場——論陳凱歌的《趙氏孤兒》[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9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J];安徽文學論文集;2005年00期

10 王娜;成亞林;;從朱光潛喜劇美學觀解讀劉伶的生命游戲規(guī)則[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胡偉麗;;外顯互文性與詩歌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郭順利;;嶺南祠堂的審美特點探析[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鰲)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胡菁娜;;理想的讀者——對“共鳴”理論的反思[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胡健;;梁啟超美育思想新論[A];中國現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6 小田;;“一日史”的意義——論歷史要素譜系與整體史[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吳素娥;;從《養(yǎng)氣》篇看劉勰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然之道”[A];文心雕龍研究第十輯[C];2011年

8 小田;;“一日史”的意義——論歷史要素譜系與整體史[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建新;李漁造物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戴向東;中日傳統(tǒng)家具文化比較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6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江冬梅;生命·藝術·直覺[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章建剛;回眸現代中國美學巨匠[J];讀書;2000年05期

2 劉士林;中國美學的本體論闡釋[J];社會科學;2001年11期

3 王美津;中國美學與民族藝術學術討論會綜述[J];思想戰(zhàn)線;2001年02期

4 邢建昌;20世紀中國美學的現代發(fā)展[J];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01期

5 羅筠筠;《中國美學與民族藝術》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01年03期

6 楊春時;21世紀中國美學:抵抗“散文化”[J];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7 黃忠順;評李旭《中國美學主干思想》[J];河北學刊;2001年04期

8 高松年;敘事嬗變與觀念侵入——20世紀中國美學發(fā)展的動力[J];文藝評論;2001年01期

9 王德勝;百年中國美學:知識背景及其他——關于20世紀中國美學學術特性的思考[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史鴻文;審美之“無”:中國美學和藝術的“本無論”精神[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德勝;;美學:知識背景及其他——對百年中國美學學術特性的一種思考[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張玉能;;中國美學如何跨入21世紀[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傅謹;;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4 胡家祥;;中國美學的“理”觀念述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5 劉士林;;中國美學的學術問題[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6 徐良;;全球化:中國美學的選擇與傳播[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薛富興;;中國美學深化的三個問題[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道一;;中國美學站起來[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少什么?[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張榮翼;;中國美學在他者“話語權勢”中的錯位[A];東方叢刊(1996年第2輯 總第十六輯)[C];199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建平;中國美學三十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郝欣;中國美學面臨現代轉型 迎來新一輪研究熱潮[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祝東力 章啟群 王錦民;中國美學的省思[N];社會科學報;2002年

4 王學海;中國美學原點的反思和建設[N];文藝報;2005年

5 ;建構現代形態(tài)的中國美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士林;中國美學的本土經驗及未來發(fā)展[N];社會科學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馬子雷;中國美學如何走上“美的歷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馬子雷;為中國美學贏得更多話語權[N];中國文化報;2010年

9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著名美學家 葉朗;中國美學的彌散性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10 本報見習記者 馬寅秋 萬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國美學[N];團結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興旺;中國美學發(fā)生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孔凡娟;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現狀的幾個宏觀問題的嘗試性探討[D];山東大學;2010年

2 宋瀟婧;中國美學精髓[D];安徽大學;2007年

3 鄭海瑛;中國美學現代性轉換個案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4 閆峰;古雅在中國美學上的位置[D];暨南大學;2012年

5 王懷平;在斷層和廢墟上重構中國美學大廈[D];安徽大學;2005年

6 唐善林;啟蒙·革命·審美[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7 閆金平;中國美學“神”范疇的人類文化學釋義[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8 丁雪楓;中國古典審美之“韻”[D];青島大學;2013年

9 文琬瑩;馬克思的實踐觀及其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D];中南大學;2007年

10 黃怡鵬;“文”的美學闡釋[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

本文編號:104219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04219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13c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