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的闡釋學理論解析
發(fā)布時間:2017-10-12 19:15
本文關鍵詞:艾柯的闡釋學理論解析
【摘要】:艾柯的闡釋學理論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文本意圖”這一概念,這是其理論展開的原點。它具有三重內涵,一是消解闡釋學理論中的歷史主義維度,以回歸文本;二是為文本詮釋設置標準與規(guī)范;三是構建一個辯證的動態(tài)闡釋循環(huán)的理論模式。這三個層面是一個逐層深入的過程;貧w文本性,提出文本闡釋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文本意圖”,而文本意圖的理論演繹需要“標準讀者”與“標準作者”兩個共謀者,前者試圖勾勒文本策略,后者是文本策略的擁有者,所以“標準讀者”與“標準作者”共享“文本意圖”。以文本為指導,艾柯將文本詮釋的標準定義為“文本的內在連貫性”,同時也充分考慮到語境問題。形成了以文本為坐標,以語境為參照的文本解讀模式。最后,將艾柯的闡釋學理論界定為是一種動態(tài)闡釋的循環(huán)模式,這是圍繞“文本意圖”,“標準讀者”與“標準作者”三者展開的。具體說來,文本意圖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說明文學文本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一種文本策略,產(chǎn)生一個按照文本要求進行閱讀的標準讀者;而標準讀者在對文本意圖進行揣測的過程中,通過對文本的語法手段與敘事策略的揣度,可以勾勒出一個標準作者;標準作者又表現(xiàn)為一套符號指令或者說是語法手段,一種敘事技巧或者說是敘事策略,使得標準作者的意圖與文本意圖保持一致,因而可以說標準作者是文本意圖的持有者,標準作者體現(xiàn)著文本意圖。 人文學科的理論是從假設出發(fā),意在將對象概念化,在理論框架之內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艾柯的闡釋學理論毫無疑問的是人文學科的軟理論,它試圖勾勒一個可以將所有的可能性都包含在內的理論框架。但是無法跳出理論自身閉合性的局限,標準不具有普遍適用性,需要不斷地吸收新鮮元素并進行修正,框架之中也會存在相互矛盾又相互轉化的概念,在理論的整體性之中尋求閉合。具體到艾柯的闡釋學理論,肯定讀者閱讀的創(chuàng)造性與文本所處語境的變遷,作品可以進行多重解讀,這就與既定的作品組織形式相矛盾,因而艾柯回到理論假設的文本原點,提出了文學作品具有開放性的觀點;合法而有效的詮釋要以“文本的內在連貫性”為坐標,以語境為參照進行解讀,但是這種詮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如何在各式各樣的詮釋之間做出評判,已經(jīng)無法單純地借用文本標準,艾柯又回到了理論假設的歷史原點,提出了文本詮釋是一個歷史選擇讀者接受的過程的觀點。 盡管艾柯的闡釋學理還具有一些紕漏,例如用波普爾的“證偽”原則這一量化標準為文本詮釋進行價值判斷會出現(xiàn)混亂的局面。但是這一紕漏并不影響理論內在的整體性。艾柯自己也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框架,納入開放性的概念以期達到理論的閉合,最大限度地提升理論的普遍適用性。因而,可以說艾柯的闡釋學是一次成功的理論嘗試。
【關鍵詞】:文本意圖 標準讀者 標準作者 語境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0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3
- 一、艾柯闡釋學的研究現(xiàn)狀10-11
- 二、全文的布局與結構11-12
- 三、文章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12-13
- 第一章 艾柯的闡釋學“四要素”13-38
- 第一節(jié) 艾柯的“世界”觀13-23
- 一、傳統(tǒng)語境14
- 二、語境之爭14-20
- 三、案例分析20-23
- 第二節(jié) 艾柯的闡釋理論術語23-38
- 一、文本意圖24-27
- 二、標準作者27-33
- 三. 標準讀者33-38
- 第二章 艾柯的闡釋學標準38-42
- 第一節(jié) 文本的內在連貫性38-39
- 第二節(jié) 波普爾的“證偽”原則39-42
- 第三章 艾柯的闡釋學理論模式42-46
- 第一節(jié) 理論的閉合性特征42-44
- 第二節(jié) 辯證的動態(tài)闡釋循環(huán)44-46
- 結語46-48
- 參考文獻48-51
- 致謝51-52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52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慧;艾柯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20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02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