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論本雅明的文學實踐觀

發(fā)布時間:2017-10-09 19:23

  本文關鍵詞:論本雅明的文學實踐觀


  更多相關文章: 實踐 經驗 語言


【摘要】:在國外,關于本雅明文學觀的研究工作飽受爭議,首先是其含混的語言表達方式,其次是學者們各自為營的理論爭執(zhí)。其研究工作主要有四個切入點,語言觀、知識論、批判論、宗教神學,并在研究中高舉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陣營之別。國內學界在推動本雅明著作和研究文章的譯介的同時,逐步展開對本雅明思想的探究。受到西方學者的影響,國內的研究大致服從四個切入口和兩個陣營的研究格局。筆者認為關于本雅明的思想研究應當獨辟蹊徑。 筆者主張將本雅明納入馬克思——西馬的理論譜系,以實踐為關鍵詞,,展開對本雅明思想的解讀。本文從實踐著眼,將文章分作四章。 第一章交代文學實踐觀的緣起與發(fā)展。馬克思提出“實踐”概念,初步奠定文學實踐觀的框架。爾后的盧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諾、布萊希特等西馬學者不斷修葺完善。爾后著重論述本雅明的文藝實踐觀。第二章論述本雅明對文藝實踐主體(作者)的思考。壟斷資本主義改寫文藝的審美實踐屬性,并將審美屬性納入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操控下的文化工業(yè)。本雅明認為,文學藝術地反抗要重建文藝的審美實踐和革命實踐屬性,使作家成為資本主義時代的“游蕩者和拾垃圾者”,從中建構起積極的主體精神。第三章是本雅明對實踐結果(作品)地分析。本雅明抽絲剝繭,提煉出經驗和語言兩個概念。他清晰地指出文學藝術作品發(fā)生地巨大變化,古典時期的“靈韻”經驗和“神話”的表達方式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震驚”經驗和“童話”的表達方式。第四章討論本雅明對于文學實踐——創(chuàng)作的觀點。從經驗活動和語言活動的困窘中他謀求積極的建構行為,提出意象化與寓言化的創(chuàng)作策略。
【關鍵詞】:實踐 經驗 語言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0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錄6-7
  • 前言7-12
  • (1)研究目的7-8
  • (2)國外研究狀況8
  • (3)國內研究狀況8-9
  • (4)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其意義9-10
  • (5)內容提要10-12
  • 第一章 馬克思與西馬學者的文學實踐觀12-21
  • 1.1 馬克思:“實踐”概念地提出12-13
  • 1.2 馬克思的文學實踐觀13-17
  • 1.2.1 文學是審美實踐13-14
  • 1.2.2 文學是生產實踐14-15
  • 1.2.3 文學是革命實踐15-17
  • 1.3 本雅明前西馬諸家文藝實踐觀速寫17-21
  • 第二章 本雅明論文學實踐主體——作者21-33
  • 2.1 理論預設:現(xiàn)代與古典之分21-22
  • 2.2 現(xiàn)代人的狀況22-24
  • 2.2.1 空間22-23
  • 2.2.2 時間23-24
  • 2.3 作家狀況24-26
  • 2.4 作家姿態(tài)26-29
  • 2.5 作者意義29-33
  • 2.5.1 作為審美實踐者的作家29-30
  • 2.5.2 作為革命實踐者的作家30-31
  • 2.5.3 作為生產實踐者的作家31-33
  • 第三章 本雅明論文學實踐成果——作品33-41
  • 3.1 文學與經驗34-36
  • 3.2 經驗:靈韻——震驚36-38
  • 3.3 關于語言38
  • 3.4 語言的墮落與重生38-41
  • 第四章 本雅明論文學實踐活動——創(chuàng)作41-48
  • 4.1 意象化41-44
  • 4.2 寓言化44-46
  • 4.3 意象化與寓言化的意義46-48
  • 結論48-50
  • 參考文獻50-54
  • 致謝54-55
  • 個人簡歷5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國明;;本雅明的《商場研究計劃》[J];書城;2000年09期

2 劉澤江;從“寓言”觀看本雅明的“救贖”意識[J];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劉志;死海里的生命旋渦——論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蘊[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上官燕;;本雅明:格格不入的靈魂漫游者[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5 ;書與人[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2期

6 蔡熙;;城市與光韻:本雅明的審美之維[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1年02期

7 亞歷山大·格雷;李曉;;滑動的商品:商品拜物教與瓦爾特·本雅明的物質文化異化[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1年00期

8 邢崇;;藝術神話的破滅——本雅明藝術技術革命論的建構[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9 邢崇;;一場尋求精神救贖的文化之旅——評瓦爾特·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記》[J];西伯利亞研究;2009年01期

10 吳瀟;;本雅明眼中的都市街道和城市記憶[J];西江月;2010年1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振定;;“合理性哲學”的理性-經驗系統(tǒng)觀與馬克思的感性實踐觀簡論[A];全國“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黃鳳祝;;救世理念與歷史唯物主義[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3 尹樹廣;;本雅明的歷史政治哲學(草稿)[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陳忠;;實踐:在世俗與神圣之間——“反省的實踐觀”及其哲學意義[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5 王汝;;鄧小平群眾觀的理論特色[A];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發(fā)表十周年理論研討會專輯[C];2002年

6 楊衛(wèi)明;;簡論墨家教育思想的實踐特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吳慧堅;;文學翻譯的價值:以“詩意”開啟原作的新旅程——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羅德榮;;青年毛澤東實踐觀轉變的探討[A];’9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1993年

9 邱文元;;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實踐觀的宗教性取向[A];“哲學、宗教和科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視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吳慧堅;;翻譯的價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開展——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畢順堂;堅持與時俱進的實踐觀[N];河北日報;2003年

2 無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報;2001年

3 劉建茂;無奈中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N];河南日報;2004年

4 楊照;重拾對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學報;2009年

5 河西;夢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記[N];文匯報;2003年

6 吳拓邦;與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攝影[N];經濟觀察報;2005年

7 魏家川 博士;這一切來得太快[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8 馬夫;與大師為鄰[N];中國攝影報;2005年

9 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命運的關聯(lián)[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10 趙武平;“波西米亞人”本雅明的幻滅[N];中華讀書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紀逗;論本雅明的歷史和時間意識[D];黑龍江大學;2011年

2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4 孫善春;神學還是馬克思主義?[D];浙江大學;2007年

5 張弓;歷史視野中的實踐美學[D];復旦大學;2007年

6 張文杰;藝術“裂變”時代的美學[D];復旦大學;2009年

7 葉劍青;“氣息”消失之后的藝術[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8 薛俊清;論生存活動的個體性原則[D];吉林大學;2008年

9 郭增花;實踐與至善—馬克思在倫理學上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朱桂琴;教師的實踐性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莊偉偉;論本雅明的文學實踐觀[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2年

2 劉奕;本雅明“拱廊街計劃”批評方法論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方尚芩;經驗的密度[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4 趙長亮;從傳記經驗看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王樹娟;本雅明大眾文化理論探析[D];蘭州大學;2012年

6 徐祥境;本雅明“技術復制論”中的矛盾心態(tài)研究[D];吉首大學;2012年

7 張寧;預言或者寓言[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杰;技術·藝術·感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勝男;透過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再議翻譯忠實原則[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程蘭;本雅明翻譯目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019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0019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90b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