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nèi)出版的鋼琴即興配彈教材研究
本文關鍵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nèi)出版的鋼琴即興配彈教材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即興演奏 音樂教育 國內(nèi)音樂教材出版 鋼琴即興配彈
【摘要】: 鋼琴即興配彈是即興演奏藝術的一個分支,是根據(jù)我國國情,出于社會需求及師范院校音樂系科教學的需要而發(fā)展的一個新興音樂教育科目。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鋼琴即興配彈的教學在國內(nèi)蓬勃發(fā)展,由此便帶動了即興配彈教材的編寫與出版。至今各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即興配彈教材已有七十多套,數(shù)量雖然不小,但水平參差不齊,,并由此引發(fā)音樂教育界和理論界提出了很多理論問題。 本文縱覽有關鋼琴即興配彈教材情況,并以一些具有代表性教材為重點研究對象,從追尋回顧這種即興的彈奏形式久遠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開始,力圖清晰地陳述鋼琴即興配彈在我國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發(fā)展的基本情況,以及教材編寫和使用的得失與優(yōu)劣。本文將逐一進行分析、概括與研究,提出問題并闡述筆者的看法,包括對教材所取得的教學、科研成績進行總評價;教材存在的比較普遍、重大的缺陷與問題;該課程開設的理論與現(xiàn)實基礎及該學科的主要特點;鋼琴即興配彈作為綜合性課程,與鋼琴、和聲和音樂理論等課程的聯(lián)系;該課程今后在音樂教育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進行鋼琴即興配彈課程改革和建設等問題。從而為今后更好地促進鋼琴即興配彈課程改革和教材編寫提供參考和比較的資料,力求對這個領域的教學實踐起理論指導作用
【關鍵詞】:即興演奏 音樂教育 國內(nèi)音樂教材出版 鋼琴即興配彈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J624.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1
- 一、即興演奏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和特點7-8
- 1、中外即興演奏藝術概述7-8
- 2、鋼琴即興演奏與鋼琴即興配彈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8
- 二、我國的鋼琴即興配彈活動及教材狀況8-11
- 1、新時期的鋼琴即興配彈活動8-9
- 2、鋼琴即興配彈教材的需求與出版9-10
- 3、鋼琴即興配彈教材的收集10-11
- 第一章 國內(nèi)出版的鋼琴即興配彈教材情況綜述11-20
- 一、按出版年代分類11-15
- 二、按出版地區(qū)分類15-16
- 三、按簡譜與線譜分類16-17
- 四、按教學內(nèi)容分類17-19
- 五、從教材編著的參與作者分析19-20
- 第二章 國內(nèi)音樂刊物上發(fā)表的鋼琴即興配彈研究文章情況綜述20-24
- 一、關于“即興配彈”定義與課程能否成立的爭論20-21
- 二、關于課程的性質(zhì)特點及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21
- 三、關于鋼琴即興配彈教學中的具體問題21-22
- 四、關于五聲調(diào)式歌曲的處理22
- 五、關于課程改革與教學水平的提高22-24
- 第三章 對教材與論文所取得的教學科研成績的總評價24-30
- 一、推動課程在全國相關院校廣泛開設24-25
- 二、和聲功能性原則取得共識25
- 三、三種基本織體的分類與規(guī)范化25
- 四、對配彈的基本步驟與方法的認識25-26
- 五、重視鋼琴彈奏方法的基礎訓練26-27
- 六、出現(xiàn)了一些較好的教材27-30
- 第四章 教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30-39
- 一、部分教材的質(zhì)量低下,存在抄襲現(xiàn)象30-32
- 二、忽視全面、系統(tǒng)、有序的訓練32-34
- 三、在和聲語言的實際運用上存在不少問題34-35
- 四、對配彈的藝術效果重視不夠35-36
- 五、忽視了即興配彈的特點和對獨立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36-37
- 六、功能和聲與民族風格的結(jié)合效果欠佳37-39
- 第五章 對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與闡述39-50
- 一、即興配彈課程開設的理論與現(xiàn)實基礎39-41
- 二、即興配彈與鋼琴、和聲及音樂理論等課程的關系41-42
- 三、對傳統(tǒng)和聲的態(tài)度問題42-43
- 四、教材內(nèi)容安排的順序問題43-44
- 五、鋼琴即興配彈中簡譜與線譜運用與結(jié)合的問題44-45
- 六、和弦的選用原則與和聲節(jié)奏的規(guī)范化45-46
- 七、關于大小調(diào)與民族調(diào)式和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46-48
- 八、關于課程、師資隊伍和教材的建設48-50
- 結(jié)語50-51
- 鋼琴即興配彈課程在學校開設與教材建設中的問題50-51
- 附錄一: 鋼琴即興配彈教材資料庫51-54
- 附錄二: 有關鋼琴即興配彈的論文54-56
- 參考文獻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峻;;全景:即興中國[J];當代藝術與投資;2008年06期
2 閻相楠;;鍵盤和聲與即興演奏的學習思考[J];小演奏家;2011年08期
3 張學強;理學音樂教育思想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1期
4 林小菲;;試談音樂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地位[J];音樂生活;2006年04期
5 葉曉玲;;音樂教育應當注重“范本教育”[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6 曹瑞清;;淺談音樂教育之我見[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2期
7 羅永良;;音樂教育的美育價值探究[J];音樂天地;2009年01期
8 馮杰;;音樂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人格精神的重要作用[J];新課程(教研);2011年04期
9 蒲英;;音樂格言[J];音樂世界;1992年07期
10 修海林;音樂教育科學的新成果──評何曉兵《音樂與智力》[J];音樂研究;199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苗鴻信;;社會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2 宋慶壘;;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 承擔音樂教育重任——淺談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應具備的素質(zhì)[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3 向文;;對目前學校音樂教育教學幾點問題的思考[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4 程英華;;音樂教育與中學生心理健康之關系研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5 ;時代的重托,歷史的責任——中國大眾音樂協(xié)會首次工作報告(2006年)[A];中國大眾音樂協(xié)會首次工作報告(2006年)[C];2006年
6 黃麗;;試論我國推進創(chuàng)造性主題音樂教育的幾個維度[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毛理;;不容忽視的力量——談音樂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音樂專輯)[C];2006年
8 張尉強;;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感覺體驗及實現(xiàn)途徑[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9 羅琴;;中美音樂課程標準比較——多元文化音樂教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10 方楠;;走進網(wǎng)絡社會的高等音樂教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牛世生;音樂教育的理性飛躍[N];吉林日報;2005年
2 本報實習記者 董大汗;加強特色音樂教育[N];中國藝術報;2010年
3 文竹;孔祥東:功利主義影響音樂教育[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李晉萍;音樂教育研究生憂思錄[N];音樂周報;2005年
5 呂健;鈴木鎮(zhèn)一和他的音樂教育[N];中華讀書報;2004年
6 方捷新;讓音樂教育插上技術的翅膀[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安塞縣沿河灣中心小學 劉淵;如何體現(xiàn)歌唱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N];延安日報;2011年
8 陶格斯;要重視學校的音樂教育[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1年
9 高峰;北京啟動“人人音樂教育”普及工作[N];中國藝術報;2008年
10 趙易天;音樂教育進化論[N];音樂周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資利萍;感性的呼喚[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金橋;蕭友梅與中國近代音樂教育[D];上海音樂學院;2003年
3 王文瀾;素質(zhì)教育視野中的中學音樂課程實施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先艷;論民間合奏樂種的傳承方式[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6 王麗虹;延安魯藝音樂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車新春;19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音樂文化與民族主義思潮[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8 戴俊超;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社團概論[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9 許洪帥;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器樂教學發(fā)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金順愛;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民族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婷;論隱性化網(wǎng)絡音樂教育對中學生音樂教育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孫紅成;社區(qū)音樂教育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賈曉星;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與中國學前音樂教育[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梁a;構(gòu)建美的教育 實施以美育人[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5 陳映蓉;樂者“樂”也[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6 蔡常青;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nèi)出版的鋼琴即興配彈教材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7 馬靜;淺談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8 資利萍;0—6歲兒童家庭音樂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謝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張波;論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0509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5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