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傳統(tǒng)劇的審美文化闡釋
發(fā)布時間:2017-05-16 01:16
本文關鍵詞:秦腔傳統(tǒng)劇的審美文化闡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古典戲曲經歷了雜劇和傳奇的輝煌之后,在明清之際迎來了地方戲百家爭鳴的熱潮,這一時期,在中國西北地區(qū)興起的秦腔藝術迅速發(fā)展興盛并成為清代地方戲花部的主力軍。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其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延至今日,秦腔都是西北地區(qū)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形式。追溯以往,它植于秦地最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沃土,繼承了元雜劇和名傳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經歷了發(fā)端、發(fā)展、成熟、改良與整合等幾個發(fā)展階段,歷時好幾百年。在這漫長的孕育過程中,它不斷的融合并吸取秦地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美學特征和自身規(guī)律。 本文試圖從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劇入手,從審美文化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首先,從秦腔產生的地理環(huán)境及文本中呈現(xiàn)的具體人物形象和情感表達,能深刻的反應秦地人物的純樸、環(huán)境的自然真實及情感的率真。其次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高尚情操的堅守、對崇高理想的守望,以及對丑惡的拒斥,讓重德載道,教人為善的思想飽含其中。秦腔源于西北,西北山大溝深、生活艱苦,又歷來為征戰(zhàn)之地,由此,悲愴蒼涼便是秦腔區(qū)別于其他曲種最典型的特征,然而,劇本中情節(jié)的回合輾轉、矛盾的對立轉化到最后的大團圓結局,更能突出儒家的“中和”之美。
【關鍵詞】:秦腔傳統(tǒng)劇 審美文化 “真” “善” “美”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82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5
- (一) 秦腔的淵源和發(fā)展8-9
- (二) 秦腔傳統(tǒng)劇劇目概況與分類9-11
- (三) 研究現(xiàn)狀綜述11-15
- 一、率性貴真的情感與生活15-29
- (一)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人文之真,雄勁慷慨16-25
- (二) 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情感之真,悲愴蒼涼25-29
- 二、重德載道的感染與教化29-36
- (一) 懲惡揚善——寓哭泣于歌笑31-35
- (二) 重德載道——教人為善35-36
- 三、怡情悅志的藝術與審美36-47
- (一) 苦樂相錯的情節(jié)——悲喜互襯,哀而不傷39-43
- (二) 團圓完整的結局——圓形意味 樂而不淫43-47
- 結語47-48
- 參考文獻48-53
- 附錄53-54
- 致謝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加峰;道家審美理想與京劇聲腔藝術的審美追求[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01期
2 蘇育生;;秦腔要有藝術美[J];陜西戲劇;1981年05期
3 常智奇;長歌當哭悲秦腔——兼論秦腔的審美特征[J];當代戲劇;2005年01期
4 趙亞君;;“傳統(tǒng)劇”概念的形成及其他[J];當代戲劇;2007年05期
5 張鵬飛;;論中華戲曲文化“大團圓”敘事范式的審美意蘊[J];東疆學刊;2010年02期
6 薛擁軍;;淺論秦腔戲曲藝術與現(xiàn)代觀眾[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廖得為;中和與非中和的審美要求——古典美學藝術思辨探微及其現(xiàn)實意義[J];當代文壇;1984年02期
8 謝艷春;;古老秦腔唱響京陜——陜西秦腔文化周綜述[J];當代戲劇;2010年01期
9 陳國平;中國戲曲審美特征的系統(tǒng)分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10 鄭傳寅;;地域性·鄉(xiāng)土性·民間性——論地方戲的特質及其未來之走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本文關鍵詞:秦腔傳統(tǒng)劇的審美文化闡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93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69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