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甘肅神廟戲場考察
[Abstract]: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play field of the temple of Gansu was vigorous, and the folk temp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layed a great view. In general, the play field of the temple of Gans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one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one is the peak of the peak of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in different times have characteriz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emple's play field in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and so on, on the one hand it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even the influence of the historical event. The play field, together with the temple, constructs the folk worship space, which is undoubtedly expanded, enriches the way of the folk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作者單位】: 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古代小說戲劇研究所;
【基金】: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shù)學項目“西北民間小戲與祭祀儀式研究”(項目編號:11EB129) 2011年甘肅省高校研究生導師項目“隴東道情皮影戲在地方典祀中的作用、功能及其藝術(shù)形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1111-07) 2013年甘肅省科技廳第五批科技計劃(創(chuàng)新引導計劃)項目“數(shù)字化技術(shù)在甘肅戲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播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305ZCRA159) 2011年蘭州城市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甘肅民間小戲祭祀儀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8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孟靜靜;趙景波;;清代隴東地區(qū)干旱災害初步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02期
2 車文明;;中國神廟劇場概說[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趙世瑜;中國傳統(tǒng)廟會中的狂歡精神[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江寧;論宋代京城的娛樂生活與城市消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張薇;熊騰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亞喜劇對古希臘神話的傳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韓曉芹;管曉莉;;偽滿鄉(xiāng)村社會與民間文化廣場——《生死場》、《呼蘭河傳》與偽滿前后東北地域文化解讀[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鄭暉;總體劇場:劇場傳統(tǒng)與歌舞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5 權(quán)雅寧;;現(xiàn)代小說神話:一種新文本的詩意創(chuàng)造——兼評《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遠》[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李順華;現(xiàn)代性與宗教[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01期
7 彭栓紅;;淺析山西民歌的民俗意蘊[J];滄桑;2010年02期
8 田承軍;高慧;;江南地區(qū)東岳廟會研究[J];長江文化論叢;2009年00期
9 何伙旺;;體驗抑或神圣——伊利亞德在《神圣與世俗》中的選擇[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8期
10 車運景;;宗教世俗化發(fā)展問題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陳巍巍;;閩臺民間信仰中神圣性的構(gòu)建——以保生大帝信仰為例[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2 顧穎;;論漢畫像樂舞圖的悲劇精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孫華軍;;漢畫體育圖像身體觀研究之身體不朽論[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文江;蒲新龍;;隴西P姓家神的祭祀活動與祭祀歌[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5 呂紹勛;;世俗化與三個轉(zhuǎn)變[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五輯[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福克納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黃勝江;乾隆時期文人劇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7 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8 陳剛;唐前蓬萊神話流變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麗麗;李自成傳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儲著炎;晚明戲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2 林萍;南宋江西地區(qū)民間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張炯;云南基督教堂及其建筑文化探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曹新玲;民國時期開封劇場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馬佳妮;杭州瓦舍文化對元雜劇的影響[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6 謝玲玉;宋代城隍信仰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倩;南宋杭州的市民文藝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黃平;侗族薩瑪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9 張瑞迪;廟會作為公共文化的傳承與展演[D];溫州大學;2011年
10 李玲玲;論先秦兩漢詩歌的表演性[D];山東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振鏞;張強;尹憲志;張存杰;辛吉武;劉德祥;蒲金涌;董安祥;;干旱災害對干旱氣候變化的響應[J];冰川凍土;2007年01期
2 成克武,吳麗娟,王清春,崔國發(fā),王建中;隴東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問題的探討[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3 尹憲志,鄧振鏞,徐啟運,董安祥;甘肅省近50a干旱災情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2005年01期
4 趙景波;李艷芳;董雯;王娜;;關(guān)中地區(qū)清代干旱災害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2008年06期
5 姚輝,徐國昌;甘肅省近520年旱澇特征及干旱頻率變化[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1992年01期
6 邵天杰;趙景波;;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災害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8年11期
7 景陽;;甘肅隴東地區(qū)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略考[J];甘肅科技;2008年21期
8 竇潤吾;隴東地區(qū)水土流失與地質(zhì)作用初步分析[J];甘肅科學學報;2003年S1期
9 韓永翔,姚輝,姚志華,王玉潔;近525年甘肅旱澇的氣候背景及旱澇趨勢研究[J];甘肅氣象;2000年03期
10 羅靖筠;楊強;高幼龍;;淺析隴東地區(qū)泥石流特征和成因及防治對策[J];山西建筑;2009年2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偉,李臣玲;明清時期青?婆e人物時空分布及其原因[J];青海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2 劉玉t,
本文編號:24325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3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