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史的建構及寫作諸問題——以《昆劇演出史稿》、《昆劇發(fā)展史》中的“北方昆曲”為例
[Abstract]:When I wrote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Northern Kunqu Opera" five years ago, I mentioned that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oncept of Northern Kunqu Opera is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Kunqu Opera. At that time, the hidden text book with which I talked was the two important works of Kunqu Opera History 2: the History of Kunqu Opera performance and the History of Kunqu Opera Development. Because these two works are not only published earlier monographs of Kunqu Opera history, but also have a clear concept of Kunqu Opera history, as well as organic historical framework.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
【分類號】:J821.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耘;昆曲明天DE輝煌[J];上海戲劇;1999年10期
2 ;小雅[J];上海戲劇;1999年10期
3 汪海粟;從聲律理論方面對昆劇進行的搶救——《昆曲曲牌及套數范例集》序[J];藝術百家;1987年03期
4 施海濤;;昆劇傳承呼喚“出新人”[J];劇影月報;2007年01期
5 石鵬飛;;淺談昆曲的念白——由《白羅衫》的“京腔念白”想到的[J];大舞臺;2010年07期
6 蔡正仁;昆劇,需要青年的關愛——答一位青年的公開信[J];上海戲劇;1997年05期
7 何時希;關于小生的念白——兼及姜妙香先生[J];上海戲劇;1983年06期
8 侃侃;;瑞典印象——記浙江昆劇團赴瑞典交流演出[J];戲文;2005年06期
9 陳多;昆劇的繼承與改革[J];上海戲劇;2002年09期
10 戴平;創(chuàng)新,昆曲的生命線—從《一片桃花紅》的成功看昆劇發(fā)展[J];上海戲劇;2004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兆榮;;遂昌昆曲十番源流初探[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2 俞為民;;略論昆曲對京劇形成的影響[A];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3 顧聆森;;富有生命力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評昆劇《張協(xié)狀元》[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4 戴云;;永嘉絕響放新聲——看昆劇《張協(xié)狀元》小記[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5 蔡體良;;從起用廟判、廟鬼說起——觀昆劇《張協(xié)狀元》[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6 李小青;;點睛之筆——昆劇《張協(xié)狀元》中廟判、廟鬼形象淺析[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7 蔡欣欣;;蘭苑新葩古韻揚——觀永嘉昆劇《張協(xié)狀元》[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8 吳乾浩;;重塑的古韻名篇——喜看永嘉昆劇《張協(xié)狀元》[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9 曲六乙;;《張協(xié)狀元》:從南戲到永嘉昆曲[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10 蔣宇利;;觀永昆《張協(xié)狀元》[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漣;昆曲幽蘭 香飄四海[N];中國文化報;2002年
2 陳秀雅;蘭芽昆劇團的“市場經”[N];中國文化報;2009年
3 吳新雷 朱棟霖;重探昆曲源流 圖展昆劇精華[N];中國文化報;2004年
4 本報記者 郭青劍;讓昆曲更“青春”[N];中國藝術報;2006年
5 余仁杰;昆曲這一年[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6 葉長海;還說昆曲[N];中國文化報;2001年
7 ;研磨名劇 打造精品[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周錚;蘇州精做昆曲“五位一體”工程[N];新華日報;2002年
9 方不割;于丹普及昆曲還是昆曲普及于丹?[N];音樂周報;2008年
10 徐松蘭;昆曲“原汁原味”是一個偽命題[N];深圳商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錦華;《長生殿》演出史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2 管殟;昆劇舞臺美術源流考[D];蘇州大學;2006年
3 潘妍娜;“回歸傳統(tǒng)”的理念與實踐[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4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傳與發(fā)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5 楊飛;乾嘉時期揚州劇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朱琳;昆曲與近世江南社會生活[D];蘇州大學;2006年
7 楊寶春;《琵琶記》的場上演變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8 柯凡;昆曲在當代的傳承和發(fā)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9 李慧;折子戲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劉璐;用戲曲搭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D];上海戲劇學院;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舒永治;昆曲:百年傳承的回顧與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2 孫純;保存在川劇中的昆曲遺產[D];蘇州大學;2013年
3 朱政;昆劇《公孫子都》創(chuàng)作歷程探微[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4 戴麗娟;全福班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朱建華;昆曲家班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王磊;從昆曲演唱藝術看民族聲樂對戲曲聲腔藝術的吸收、融合與發(fā)展[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7 高學本;昆劇的形成和藝術價值[D];蘭州大學;2007年
8 冷桂軍;昆曲表演藝術的形式特征[D];蘇州大學;2002年
9 周曉璐;昆曲音樂古今樂譜的傳承與變遷[D];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10 金鴻達;《牡丹亭》在昆曲舞臺上的流變[D];上海戲劇學院;2001年
,本文編號:24308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3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