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戲曲導演藝術(shù)研究——“戲曲傳統(tǒng)戲的整理與改編”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
本文選題:戲曲傳統(tǒng) + 改編。 參考:《戲曲藝術(shù)》2014年01期
【摘要】:正"戲曲傳統(tǒng)戲的整理與改編"在戲曲界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而是戲曲發(fā)展史上一個永恒的話題。尤其是近半個世紀多以來,戲曲界不斷面臨著這個話題的挑戰(zhàn)。2013年12月14日,中國戲曲導演學會邀請了戲曲界的編劇、導演、演員、作曲、舞美等方面的專家,就當下戲曲傳統(tǒng)戲的整理與改編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創(chuàng)作動態(tài),以"戲曲傳統(tǒng)戲的整理與改編"為主題
[Abstract]:The arrangement and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is not a new topic in the field of opera, but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history of opera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opera world has been constantly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is topic. On December 14, 2013, the Chinese Opera Directors Association invited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screenwriting, directing, actors, composition, dance and so on. In view of some creative trends in the arrangement and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the theme of "arrangement and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is taken as the theme.
【分類號】:J81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維良;振興戲曲——現(xiàn)實的呼喚——與《振興戲曲——不現(xiàn)實的呼喚》一文商榷[J];中國戲劇;1986年05期
2 傅駿;多樣并舉 戲曲必興——中國藝術(shù)節(jié)(華東)戲曲劇目觀感[J];上海戲劇;1987年06期
3 吳娟娟;;我演《擋馬》[J];劇作家;2007年03期
4 曲六乙;“反傳統(tǒng)”不可能有真正的超越——與藍紀先同志商榷[J];劇本;1987年03期
5 劉中頊;論老舍的話劇創(chuàng)作對我國古代戲曲傳統(tǒng)的繼承[J];船山學刊;2005年01期
6 張建;背躬:一座內(nèi)心活動交流的橋梁[J];上海戲劇;1988年01期
7 田美琴;淺談戲曲的現(xiàn)代性[J];東方藝術(shù);2005年12期
8 嘉居;“虎符”排練場點滴[J];中國戲劇;1957年03期
9 陳其通;大膽學習民族戲曲傳統(tǒng)[J];中國戲劇;1957年08期
10 黃俊耀;“當代”源流延水根[J];當代戲劇;198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培仲;;向梅蘭芳、周信芳二位大師學習 正確認識和處理京劇的承傳和革新[A];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2 宋傳信;;首都京劇60年[A];當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3 王紹軍;;交融與嬗變——戲曲表演語匯的現(xiàn)代化進程[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4 何祚庥;;京劇能否走向全球化[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5 劉詩嶸;;歌劇演員要會表演[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6 吳乾浩;;重塑的古韻名篇——喜看永嘉昆劇《張協(xié)狀元》[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7 柴俊為;;梅蘭芳的老唱片[A];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8 馬明捷;;“關(guān)外唐”論[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9 張伯昭;;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創(chuàng)新[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10 尹文乾;;川劇現(xiàn)代戲印象及其他[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昌友;誰弄丟了戲曲傳統(tǒng)?[N];文學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牛春梅;劉建國掏錢創(chuàng)建北京首家民營評劇團[N];北京日報;2009年
3 記者 張裕;四十臺傳統(tǒng)戲“滾”出上京中青年名角[N];文匯報;2006年
4 梁楓;晉商在晉劇傳統(tǒng)戲中的眾生相(下)[N];太原日報;2011年
5 馬建華;建立戲曲傳統(tǒng)劇目精品工程[N];文藝報;2004年
6 梁楓;晉商在晉劇傳統(tǒng)戲中的眾生相(中)[N];太原日報;2011年
7 梁楓;晉商在晉劇傳統(tǒng)戲中的眾生相(上)[N];太原日報;2011年
8 演講人 尚長榮;激活傳統(tǒng)融入時代[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9 安葵;伴隨憂患意識的執(zhí)著前行[N];中國藝術(shù)報;2009年
10 張在云;京劇傳統(tǒng)戲的確需要認真整理[N];文藝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道慶;《紅樓夢》影視改編與傳播[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9年
2 馬軍英;媒介變化與敘事轉(zhuǎn)換[D];上海大學;2008年
3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柯凡;昆曲在當代的傳承和發(fā)展[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5 張泓;碗碗腔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8年
6 董昕;戲曲現(xiàn)代教育改革發(fā)展歷程研究1949-2009[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3年
7 軒蕾蕾;新時期昆曲學術(shù)史論[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8 周立;意義生產(chǎn)與社會行動[D];復旦大學;2010年
9 張猷猷;求偶紀—對“李木腦殼”的關(guān)系與演化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潘妍娜;“回歸傳統(tǒng)”的理念與實踐[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小龍;戲曲音樂劇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王文光;社會轉(zhuǎn)型期視野下的中國戲曲傳播路徑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3 常洪維;戲曲移植西方經(jīng)典著作的探索[D];上海戲劇學院;2013年
4 董菲菲;《孟子》故事的戲曲演繹[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5 白雪;絲路風情的歷史壯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梁愛娟;張瑋導演藝術(shù)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1年
7 李小妹;論戲曲演唱對當代民族唱法的影響[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8 栗江豪;中國戲曲文化的影視傳播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9 陳蓉;中國西部電影與西部文學的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10 袁娟;從小說到電視劇的改編[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20447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4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