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戲曲美學論爭
本文選題:戲曲藝術(shù) 切入點:中國戲曲美學 出處:《藝術(shù)百家》2017年04期
【摘要】:明代中后期,戲曲批評出現(xiàn)了本色論、情趣論、折中論的相互論爭。本色論主張戲曲創(chuàng)作要符合表演的"本色"要求,在曲詞上"明白而不難知",可入樂合律。情趣論崇尚戲文的"意趣神色",為了案頭可觀,"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它們各執(zhí)一詞,互有得失。折中派兼取兩派的長處,批評兩派的不足,主張戲曲創(chuàng)作"雅俗并陳、意調(diào)雙美",既"可演之臺上,亦可置之案頭",將明代戲曲美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ppeared the argument of essence theory, interest theory and eclectic theory. The essence theory advocated that the creation of opera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 of "essence" of performance. "understand but not be difficult to know" in the song ci, may enter the Yue he law. The sentiment theory advocates the drama text's "mood of interest", in order to have a considerable desk, "might as well break the world's voice". They insist on each other's words, have each other's gain and loss. The eclectic school simultaneously takes the advantage of the two schools of thought. In critici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wo schools, he advocated the creation of "elegant, vulgar and Chen,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gulating both beauty", both "can act on the stage, but also set the desk", to the Ming Dynasty drama aesthetics to a new level.
【作者單位】: 上海政法學院應(yīng)用社會科學研究院;
【基金】: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古代美學史的重新解讀”(項目編號:05BZW010)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80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斌生;神似·虛境——戲曲美學品格二題[J];藝術(shù)百家;2001年02期
2 良田;;戲曲美學家陳幼韓[J];陜西戲劇;1984年12期
3 吳乾浩;戲曲美學特征的新變化[J];文藝研究;1988年06期
4 吳乾浩;;有規(guī)則的自由行動——戲曲美學特征探微[J];戲劇藝術(shù);1988年02期
5 肖;;戲曲美學中的幾個問題[J];戲劇文學;1992年03期
6 陳中元;進一步認識戲曲美學在創(chuàng)作中的價值——戲曲表導(dǎo)演常識散論[J];黃梅戲藝術(shù);1993年Z1期
7 蔣錫武;戲曲美學意識的形成過去與中興[J];上海戲劇;1993年06期
8 劉棠;;論中國戲曲美學消融在話劇的排演中——指導(dǎo)同學排練西方經(jīng)典話劇教學過程中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0年09期
9 馮道信;戲曲美學探尋[J];劇本;1987年10期
10 沈達人;張庚先生的戲曲美學理論[J];文藝研究;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評章;;永遠的戲劇性[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wù)撐募痆C];2009年
2 劉景亮;;把非遺保護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戲曲生產(chǎn)[A];中國演員(2009年第5期總第11期)[C];2009年
3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福建京劇院“高雅藝術(shù)進校園”活動的思考[A];中國演員:2014年第4期(總第40期)[C];201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宋波;寧靜以致遠[N];中國文化報;2006年
2 整理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尹平平;戲劇到底是什么?什么又是好戲?[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3 萬靜;淺談戲曲前景[N];周口日報;2009年
4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迫切課題[N];中國藝術(shù)報;2014年
5 張敏生;戲曲藝術(shù)要以觀眾需求為出發(fā)點[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劉禎;文化創(chuàng)新與戲曲遺產(chǎn)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蘇敏華;戲曲也要適時而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8 朱恒夫;城市化進程中戲曲創(chuàng)作的探索者[N];光明日報;2009年
9 何玉人;戲曲:展現(xiàn)風采與尋求發(fā)展[N];文藝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馬子雷 實習生 胡子軒;戲曲與動漫 如何牽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態(tài)和民俗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費泳;戲曲電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3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丹;新時期以來中國戲曲美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
2 馮璐;戲曲美學書寫方式的多種可能性[D];武漢大學;2005年
3 王東方;裂變與重構(gòu):政治邏輯主導(dǎo)的文藝改造[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4 楊柳;電視媒體對當代戲曲傳播的作用研究[D];中國戲曲學院;2015年
5 劉灼;中國古裝影視劇中的戲曲元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6 浦晗;“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工程”研究[D];溫州大學;2015年
7 劉亞;湘西土家族儀式戲曲的音樂文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
8 孫俊;虞姬題材戲曲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4年
9 李震榮;小劇場戲曲發(fā)展研究[D];中國戲曲學院;2016年
10 孫金行;試論傳統(tǒng)戲曲文化傳播的新媒介轉(zhuǎn)化[D];中國戲曲學院;2016年
,本文編號:16917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9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