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視域下的延安戲劇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 傳播學 延安文學 戲劇 出處:《戲劇文學》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戲劇在延安時期作為特殊的藝術(shù)門類脫穎而出,無論是劇本的創(chuàng)作還是戲劇的演出都較之以前有所突破,呈現(xiàn)出一枝獨秀的狀態(tài)。以往關(guān)于延安戲劇文學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jīng)典化等視角,很少從傳播學視域下認識延安戲劇文學的獨特價值,這勢必影響人們對延安文學全貌的把握。在今天,從傳播學的視野看待延安戲劇這種民間藝術(shù)形式與抗戰(zhàn)、革命的高度契合,廣場演出的大眾狂歡傳播效應(yīng),對于當代戲劇的發(fā)展依然有示范和借鑒的價值意義。
[Abstract]:Drama emerged as a special category of art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Both the writing of the scrip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rama have made a breakthrough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Yan'an drama literature mostly focused on political ideology, classic and other perspectives, and seldom recognized the unique value of Yan'an drama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is is bound to affect people's grasp of the whole picture of Yan'an literature. Tod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Yanan drama, a form of folk art,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revolution, and the mass carnival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square perform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rama still has the value meaning of demonstration and reference.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寧夏大學;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ZD113)“延安文藝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階段性成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1XZW015)“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8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黎辛;喜兒又扎上了紅頭繩——兼述延安時期《<白毛女>書面座談》[J];大舞臺;1996年01期
2 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實——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前前后后[J];新文學史料;1992年03期
3 劉增杰;;從左翼文藝到工農(nóng)兵文藝——對進入解放區(qū)左翼文藝家的歷史考察[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05期
4 袁盛勇;延安時期的集體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化寫作方式的誕生[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守云;;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保障農(nóng)民政治利益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趙凱;;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進程和理論成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沈杏培,彭接燕;被遮蔽的知識分子群像——論《紅旗譜》中的知識分子形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方元務(wù),張繼延;美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啟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5 顧祖蘭;;先鋒語話下的異化——由新感覺派小說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6 張憲軍;;始終不渝地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論丁玲筆下的知識女性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7 李慧慧;;文藝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下的選擇——論胡風超越時代的文藝思想特質(zhì)[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徐勇;;共和國大歷史與兩個時代兩種敘述 從電影《建國大業(yè)》看新中國歷史合法性敘述的變遷及其象征意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王麗麗;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與讀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10 華金余;;“左翼文學”與“延安文學”異同論[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藍善康;;毛澤東在延安的文藝論與瞿秋白脈承又有區(qū)別[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四輯)[C];2010年
2 朱敏彥;齊衛(wèi)平;;上?箲(zhàn)文化的發(fā)展與抗爭[A];上海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范玉吉;;毛澤東文藝思想對涉法文學的現(xiàn)時代意義[A];延安文藝與先進文化建設(shè)研究——“紀念毛澤東同志《講話》發(fā)表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吳敏;;試論周揚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變”[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5 黃曉武;;關(guān)于“小資產(chǎn)階級改造”的論爭——“主觀論”與“香港批判”研究[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孟遠;;延安文藝:在創(chuàng)新中實踐現(xiàn)代性追求[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7 朱林國;;心靈位置的堅守和精神居所的建構(gòu)——徐俊國的精神生態(tài)詩學研究[A];徐俊國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周波;;中國傳統(tǒng)文化鏈接中的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12年
9 張清民;;審美意識形態(tài):歷史貢獻與理論局限[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12年
10 敖忠;;回到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上來[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3 孫桂珍;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5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寧;一體與異質(zhì)[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lǐng)域[D];西南大學;2011年
8 萬笑男;從女明星到人民演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美蕓;詩學與政治:聶紺弩思想與創(chuàng)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羽;“社會主義”與“自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吳剛;論連載小說作為一種文學現(xiàn)象的雙重價值[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辛勤旺;《詩經(jīng)》現(xiàn)實美觀念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曉華;抗戰(zhàn)期間西方記者在華活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存鎖;試論中國現(xiàn)實主義油畫[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林佳;論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與張資平小說的藝術(shù)特質(zhì)[D];江南大學;2010年
6 孫麗穎;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征購?fù)恋卣咛轿鯷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玫;解放區(qū)文學女性形象書寫[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二菊;20世紀二三十年代谷崎潤一郎在中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衛(wèi)梅娟;“朦朧詩”現(xiàn)象再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艾茜;大眾的神化與神話[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增杰;一個被遮蔽的文學世界——解放區(qū)另類作品考察[J];文學評論;2003年06期
2 袁盛勇;延安文學及延安文學研究芻議[J];文學評論;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霞;一本優(yōu)秀的傳播學教材:《傳播學教程》評介[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2 梅瓊林,羅慧;我國傳播學本土化研究的斷想[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伍曦文;;傳播學的本土化[J];書屋;2007年05期
4 連水興;;傳播學研究: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視角[J];東南傳播;2007年05期
5 林之達;;傳播學與心理學融合研究的探索與展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11期
6 羅蕓;齊志家;;“形象”何為——淺談傳播學在形象專業(yè)中的運用[J];藝術(shù)與設(shè)計(理論);2008年12期
7 任孝瑜;;中國高校網(wǎng)頁英譯過程的傳播學分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1期
8 陳懷林;;淺析新媒體對大中華地區(qū)尤其是中國大陸地區(qū)傳播學研究的影響[J];文化與傳播;2012年01期
9 邵培仁;;我是怎樣走上傳播學之路的[J];淮陰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10 修海林;音樂學領(lǐng)域中的傳播學研究[J];中國音樂;1993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彬;;傳播學研究及其中國化:談傳播學在中國的三個階段、三個流派及三個面向[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2 沙勤;;論編輯學與傳播學的關(guān)系[A];學報編輯論叢(第八集)[C];1999年
3 陳懷林;;新媒體是如何改變我們的傳播學研究的[A];數(shù)字未來與媒介社會1[C];2010年
4 楊席珍;;新亞洲主義:亞洲傳播學的研究進路[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首屆人物傳播學研討會[A];首屆人物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朱光烈;;視野、創(chuàng)造與境界:關(guān)于傳播學學科建設(shè)的一些個人感悟[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7 吳予敏;;傳播學知識論三題[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8 李琨;;傳播學研究方法的若干問題(摘要)[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9 倪琳;;融合或競爭?:中國傳播學研究范式走向[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威廉 F·伊迪;趙樹旺;;美國傳播學學科發(fā)展中教學、研究和專業(yè)關(guān)切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彬;傳播學在中國的機遇與危機[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
2 段京肅;傳播學:出版助力學科繁榮[N];中華新聞報;2004年
3 欣蓮;應(yīng)用傳播學面面觀[N];財會信報;2005年
4 李彬;傳播學研究及其中國化[N];光明日報;2002年
5 康寧 李曉玲;給傳播學插上翅膀[N];光明日報;2004年
6 張毓強;胡正榮:傳播學研究實踐第一[N];中華讀書報;2001年
7 胡正榮;傳播學的中國圖景[N];中華讀書報;2004年
8 李彬;傳播學研究及其中國化[N];中華新聞報;2002年
9 曉 葉;第八屆全國傳播學研討會在京召開[N];中華新聞報;2004年
10 新聞所 明安香 尹韻公;傳播學學科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庹繼光;中國當代傳播研究中的理論體系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4年
2 范龍;媒介的直觀[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李春霞;電視與中國彝民生活[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虹;傳播學語境下的兒童博客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2 劉樂;傳播學視域下校園電影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3 郝晴晴;傳播學視域下出版社新浪微博利用情況分析[D];安徽大學;2014年
4 易三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傳播學原理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蓓蓓;傳播學角度下的手機短信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6 冉書華;對農(nóng)村宗教活動的傳播學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7 宮慧娟;傳播學視域下的基督教在華傳播活動解讀[D];蘭州大學;2011年
8 姜雪;身體民主與時尚霸權(quán)[D];云南大學;2011年
9 邱淑敏;微博反腐事件的傳播學研究[D];南昌大學;2014年
10 歐陽斌;微博公共性的傳播學分析[D];清華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515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5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