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實與格局——就梅蘭芳與齊如山關系的簡單回應
本文關鍵詞: 梅蘭芳 齊如山 現(xiàn)代戲劇史 京劇 出處:《學術界》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鐘鳴先生發(fā)表了對拙文《梅蘭芳與齊如山之二三事》的批評文章《小細節(jié)與大格局》,值得回應!洱R如山回憶錄》不能當成信史,這是有大量材料支撐的事實。學術研究需要有"大格局",但是它應該建立在史實與真相之上。要理解與界定"新型文人和新型藝人如何結成新時代需要的新型關系",應該基于可靠的文獻,而不是《齊如山回憶錄》這類片面夸大了自己在梅蘭芳藝術生涯中所作貢獻的資料。
[Abstract]:Mr. Zhong Ming published a critical article, "small details and Big pattern," on my essay "Mei Lanfang and the three things of Qi Rushan", which is worth responding to. < Qi Rushan's memoirs >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history of letters. This is a fact supported by a lot of materials. Academic research needs to have a "big pattern", but it should be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and truth. Should be based on reliable literature, Rather than such materials as Qi Rushan's memoir, which exaggerates his contribution to Mei Lanfang's artistic career.
【作者單位】: 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
【分類號】:J8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傅謹;;齊如山與梅蘭芳之二三事[J];讀書;201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子晨;論梅蘭芳的兩個翅膀[J];中國京劇;1994年06期
2 梁燕;;梅蘭芳背后的重要推手——齊如山[J];群言;2009年02期
3 高宇;話說梅蘭芳與齊如山——兼論中國戲曲導演學在近代的再起[J];戲曲藝術;1994年03期
4 梁燕;;文人藝人創(chuàng)佳話 齊梅攜手譜新聲[J];民主;2009年02期
5 李軍;甄軍芳;;“京劇大師”背后的戲曲理論家——論齊如山對梅蘭芳的影響[J];大舞臺;2007年06期
6 胡淳艷;王慧;;京劇的珍貴史料——齊如山致梅蘭芳的三封信[J];戲劇藝術;2009年06期
7 梁燕;齊如山與梅蘭芳(下)[J];臺聲;1997年11期
8 梁燕;齊如山與梅蘭芳(上)[J];臺聲;1997年10期
9 傅謹;;電影《梅蘭芳》的聯(lián)想[J];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08期
10 鄒元江;;誰是“梅蘭芳”?[J];文藝研究;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傅謹;;東方藝術的身份確認——從梅蘭芳訪美切入[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張一帆;;1913年—2003年研究梅蘭芳之成果綜述[A];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3 梁燕;;現(xiàn)代戲曲導演的先驅——齊如山[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4 張一帆;;1913—2003年梅蘭芳研究成果綜述[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5 曹明;;《霸王別姬》為何成為傳世之作[A];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6 龔和德;;京劇與上海[A];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7 解玉峰;;論角兒制[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8 柴俊為;;戲曲時尚化應當“叫停”[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9 梅瑋;;人隨心動 戲隨神移[A];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楊子;;身體、空間與認同——梅蘭芳訪美演出的價值向度與現(xiàn)實啟示[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安裴智;齊如山:為梅蘭芳做“嫁衣”的文化奇人[N];深圳特區(qū)報;2008年
2 賈薇 劉福民;朱紹玉臨危受命營造《梅蘭芳》音樂畫境[N];北京日報;2004年
3 鄒元江;“梅蘭芳表演體系”為何不能成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肖復興;如今梅蘭芳和京劇最消費[N];中國社會報;2008年
5 演講人 傅謹;梅蘭芳與京劇之美[N];光明日報;2009年
6 張振寰;《又見梅蘭芳》:重睹絕代芳華 再現(xiàn)大師氣象[N];中國電影報;2006年
7 趙葆華;《梅蘭芳》為中國電影贏得尊嚴[N];中國電影報;2008年
8 冉茂金;《梅蘭芳》是中國大片發(fā)展的轉折之作[N];中國藝術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何茜;60萬場電影映熱蜀鄉(xiāng)大地[N];四川日報;2009年
10 于烈;京劇攜手話劇穿越“后梅蘭芳時代”[N];文藝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軍;齊如山戲曲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江棘;1919-1937:海外推介與中外對話中的戲曲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3 徐蔚;男旦:性別反串[D];廈門大學;2007年
4 仲立斌;京劇梅派唱腔藝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5 于建剛;中國京劇習俗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6 管殟;昆劇舞臺美術源流考[D];蘇州大學;2006年
7 張艷梅;在寫實中迂回挺進[D];浙江大學;2006年
8 劉璐;用戲曲搭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D];上海戲劇學院;2012年
9 陳庚;民國北京戲劇市場研究(1912-1937)[D];武漢大學;2011年
10 于琦;二十世紀前期(1904-1949)戲曲期刊與戲曲理論批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叢叢;齊如山國劇藝術理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3年
2 郭鵬;20世紀初葉梅蘭芳戲劇活動與社會反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管芝萍;現(xiàn)代傳媒視野下的戲曲演出[D];東華理工大學;2012年
4 黃蓓蓓;“看戲”的貴族化、流行化與女性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葉秋晨;梅蘭芳《貴妃醉酒》四首唱段的發(fā)音吐字及潤腔分析[D];武漢音樂學院;2013年
6 徐蔚;跨越性別的藝術創(chuàng)造[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裴瀟;時裝新戲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8 陳佳;梅蘭芳與康定斯基藝術表現(xiàn)性之比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芳;中西戲劇交流與相互啟發(fā)[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欽君;單人劇表演的主要特點研究及在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戲劇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5459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4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