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蘇州蘇劇的傳承與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 蘇劇 民族文化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保護和傳承 出處:《戲劇之家》2016年1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蘇劇作為蘇州地方傳統(tǒng)文化戲曲藝術的一種形式,其表演風格具有很強的地方特點。而且蘇劇被國家收錄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中。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蘇州的傳統(tǒng)戲曲蘇劇正在呈現(xiàn)衰弱的趨勢,因此,本文對蘇劇的起源與藝術特點、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保護和傳承的措施,從而有利于蘇劇的傳承與發(fā)展。
[Abstract]:Suzhou opera as a form of Suzhou traditional culture opera art, its performance style has a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 opera is includ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ountry. But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of society. Suzhou traditional opera Su drama is showing a weak trend, therefore, the origi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viet oper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measures. So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viet opera.
【作者單位】: 蘇州市錫劇團有限公司;
【分類號】:J825
【正文快照】: 一、起源與特色蘇劇起源于蘇州,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蘇州地方戲曲劇種。蘇劇在唱腔中具有獨特的味道,細膩樸實、溫和優(yōu)雅,它的音樂部分主要是由南詞、灘簧曲調(diào)、昆曲曲牌這三部分組成的。由于蘇劇在唱腔和曲調(diào)中既貼近自然同時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曲調(diào)中夾雜了大量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劉文峰;;戲曲的生存現(xiàn)狀和應對措施——全國戲曲劇種劇團現(xiàn)狀調(diào)查綜述[A];《民族遺產(chǎn)》(第一輯)[C];2008年
2 張垣;;戲曲劇種取名趣談[A];中國演員(2010年第1期總第13期)[C];2010年
3 劉琦;;“高粱穗兒點頭,蛤蟆叫好兒”[A];中國演員(2012年第6期總第30期)[C];2012年
4 ;石阡木偶戲簡介[A];《中國木偶皮影》2013年第2期[C];2013年
5 黃秀英;;贊湖南省祁劇院《目連救母》 兼對粵劇與其他戲曲劇種在香港未來發(fā)展的憧憬[A];中國演員(2012年第1期總第25期)[C];2012年
6 張傳貴;;石阡木偶戲是一部“活”的歷史教科書[A];《中國木偶皮影》總第15期[C];2011年
7 秦學人;;給偶戲一席之地[A];如皋·首屆全國木偶皮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8 胡文禮;;杭劇[A];中國演員:2014年第1期(總第37期)[C];201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研;用音像永存中國戲曲劇種[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2 記者 徐漣;中國戲曲劇種保護展精彩不容錯過[N];中國文化報;2006年
3 黃小駒;專家藝術家座談戲曲劇種保護與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文新;保護和發(fā)展戲曲劇種成為重要的文化課題[N];文藝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何小龍;讓戲曲劇種唱響“安徽好聲音”[N];江淮時報;2012年
6 毛小雨;地方戲曲劇種保護應深入二、三線城市[N];中國文化報;2013年
7 記者 應春華 俞靈;我國將建戲曲劇種音像資料庫[N];中國民族報;2005年
8 原《上海戲劇》雜志社副社長兼副主編 陳云發(fā);許多地方戲曲劇種已成“植物人”[N];社會科學報;2008年
9 李亮;慎言舊的不去新的不來[N];中國藝術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李珊珊;應對少數(shù)民族戲曲劇種實行搶救性保護[N];中國文化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柴國珍;山西戲曲劇種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晶;昔陽拉話戲調(diào)g胙芯縖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常雪連;論“二人臺”的藝術價值[D];山西大學;2007年
3 張W,
本文編號:14891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8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