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視野理論視角下《茶館》兩個英譯本的實證研究
本文關鍵詞:《茶館》兩個英文譯本談戲劇翻譯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大連外國語學院》 2011年
期待視野理論視角下《茶館》兩個英譯本的實證研究
郭黎陽
【摘要】:本文以讀者的期待視野為理論依據(jù),借助相關軟件和工具呈現(xiàn)了《茶館》兩譯本的風格與所使用的翻譯方法;并基于“期待視野”和“審美距離”這兩個概念,進一步探究了譯者選擇不同翻譯方法的原因;對兩譯本語言層和文化層呈現(xiàn)出的風格與翻譯方法的統(tǒng)計和描述研究揭示了讀者期待視野與譯者翻譯方法選擇的關系;此外,對直譯與意譯使用的條件及使用的“量”進行闡釋,以在翻譯實踐過程中,為譯者選擇翻譯方法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和參考角度。 《茶館》是語言大師老舍的巔峰之作,蘊含了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如北京方言、習語、典故以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因此,對《茶館》的研究可以從語言(詞匯、句法和語篇)和文化兩個層次反映漢語言的美感和中國近五十年的歷史文化變遷。另外,英若誠和霍華兩位譯者的譯作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這為進一步揭示期待視野及審美距離與譯者翻譯方法選擇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本文以實證的研究方法,自建英譯和霍譯兩個語料庫,用相關統(tǒng)計軟件和工具統(tǒng)計兩譯本在語言和文化層上的特點,并進一步分析呈現(xiàn)出這一特點的原因,從而揭示讀者期待視野與譯者翻譯方法選擇的關系,對翻譯實踐提供一點新的啟不。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外國語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陸軍;馬春芬;;從文化翻譯觀的角度看老舍《茶館》兩個英譯本中文化信息的處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2 孫建強;;再論標點的語用功能翻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王桂芝;;歷史性——從《挑戰(zhàn)》看姚斯的接受理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黃春梅;;從“期待視野”看直譯中國古詩詞的優(yōu)勢[J];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劉肖巖,關子安;試論戲劇翻譯的標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王云霞;李寄;;《域外小說集》歐化標點符號的文體效果及語言史意義[J];上海翻譯;2009年04期
7 羅悌倫;接受美學簡介 [西德]G.格林(《接受美學研究概論》摘要)[J];文藝理論研究;1985年02期
8 賀文照;論中國傳統(tǒng)譯論中的讀者觀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范榮;從“期待視野”透視晚清小說翻譯的選擇[D];重慶大學;2005年
2 楊菲;功能論視角解析戲劇翻譯的兩極化及其策略的雙重性[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3 鄭友苗;《茶館》兩個英文譯本談戲劇翻譯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4 何苗;中文戲劇英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春;接受美學與異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高明;從目的論看戲劇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D];中南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樂金聲;通過喻體對照探討英漢比喻互譯的途徑[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2 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3 許文勝;;從漢語外來新詞研究看文化策略的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4 李書琴;錢宏;;試論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典籍翻譯策略之選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龍云;;斯坦利·費什的閱讀觀與女性主義文本[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陳吉猛;文學本質研究的六個向度[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朱愛瑜;一種謊言的真誠說法━━讀《可以說謊可以愛》[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8 劉偉;試論唐代傳奇小說的詩化特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9 蘇瑩;;“目的論”視角下的中原武術文化外宣翻譯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趙娟;;廣告翻譯的接受美學[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6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燕秋;;當學習型詞典不夠用的時候:一項在線語料庫與學習型詞典的個案對比研究[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趙忠山;;詩的“空白結構”與“潛信息系統(tǒng)”[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魏名國;;試論真理的接受之維[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李琳琳;;翻譯目的論與翻譯策略[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5 李政文;;基于語料庫的“admit”的對比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6 王鵬;;淺談對培根論述文體的翻譯的忠實性及原作風格的再現(xiàn)——評價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兩個中文譯本[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7 武繼紅;;論學習詞典中隱喻對搭配形成的影響——基于認知語義學的搭配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廖七一;;翻譯研究學科發(fā)展概況(2006)[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阮倩;;“童貞”觀念的初始——對《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構主義批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10 郭莉;;揭秘信息誤讀——試論《潮騷》譯本中的翻譯問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胡潔;建構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金忠杰;《古蘭經(jīng)》注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陳怡;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漢譯英能力與文本測試評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二玲;圖畫故事書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江玉娟;論中文企業(yè)簡介的英譯[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方紅秀;基于語料庫的近義詞語義韻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陳振媛;從功能翻譯理論看《圍城》的幽默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朱瑩;旅游宣傳手冊翻譯中的隱喻、轉喻及其表達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周錫梅;從接受美學視角看吳鈞陶與Witter Bynner的杜詩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彭靜;語篇翻譯中的銜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金帥;論譯者主體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敦萍;從《天凈沙》的六種譯文看接受美學理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韓凝;;淺談標點符號的修辭功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年03期
3 陳力丹;美學接受理論: 把重心移向讀者[J];國際新聞界;1997年05期
4 高憲禮;文化因素與翻譯策略的選擇[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期
5 王桂芝;;歷史性——從《挑戰(zhàn)》看姚斯的接受理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胡文彬;《紅樓夢》與中國姓名文化[J];紅樓夢學刊;1997年03期
7 高原,劉潤清;具有銜接作用的標點[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8 馬會娟;論英若誠譯《茶館》的動態(tài)表演性原則[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9 許鈞;譯者的追求與讀者的審美期待及其它[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年05期
10 許建平;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標題的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婷;從英若誠戲劇翻譯看譯者主體性[D];四川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英偉;關于留學生文學的再思考[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2 龍文玲;漢賦的期待視野及張衡的賦體超越[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3 汪燕華;;論譯者對原語文本“空白點”的填充和讀者“期待視野”的關系[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4 孫易君;;接受美學對中國古典詩詞英譯的啟示[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5 林寶珠;;讀者期待視野與翻譯[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6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癡——從接受美學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繩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7 趙志華;;接受美學視角下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以美國寒山熱為個案[J];南昌高專學報;2008年04期
8 唐潔璠;;論接受美學在中國的接受[J];梧州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徐菊;;《簡·愛》在中國的接受和嬗變[J];名作欣賞;2009年02期
10 喬恩·惠特摩爾;路程;;后現(xiàn)代戲劇的框架體系[J];戲劇藝術;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鞠貴芹;;閱讀“期待視野”的形成分析及教學對策[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2002年度師范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論文集[C];2002年
2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于蘭;;中西文化浸潤下的英譯本《圍城》——從小說的特點及文化內涵分析英譯本[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音宣;;簡論音樂接受美學的特點[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孫沛然;劉大偉;;試談新聞攝影的讀者接受[A];過程論與新聞攝影——1988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8年
6 海日寒;;新時期蒙古族電影的文化與藝術問題[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7 張淑萍;;《浮士德》與《蛇神》結構藝術比較[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王軍偉;;晚清民初感傷小說的起因[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靜;[N];中國教師報;2003年
2 丁亞平;[N];人民日報;2007年
3 鐘曉毅;[N];人民日報;2009年
4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北京大學教授 樂黛云;[N];中國藝術報;2010年
5 張頤武;[N];文藝報;2006年
6 大同礦區(qū)永定莊一小 郝彩霞;[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7 殷樂;[N];人民日報;2004年
8 張頤武 北京大學教授;[N];廣州日報;2006年
9 徐志嘯;[N];中華讀書報;2006年
10 鎮(zhèn)江新區(qū)姚橋中心小學 孫詠梅 束鎮(zhèn)雯;[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建為;左拉的自然主義詩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1年
2 欒慧;中國現(xiàn)代新詩接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陳長利;文學接受·文學形式·意識形態(tài)[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余莉;1995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中高票房商業(yè)電影的觀眾消費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5 鮑英華;意境文化傳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6 羅春蘭;鮑照詩接受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9 高日暉;《水滸傳》接受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華進;云之話語,,鐘之邏輯:敘事學視域下的網(wǎng)絡新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峰;從接受美學談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D];南昌大學;2008年
2 張英;張愛玲接受史論[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3 孫忠芳;“誤讀”現(xiàn)象及其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江新民;接受美學視野中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何英;論中國古詩英譯中視覺意象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劉秋蘭;拓展“期待視野”發(fā)現(xiàn)“意義空白點”[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娟;從接受理論的角度論兒童文學的英漢翻譯[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8 涂慧;羅曼羅蘭在中國的接受分析[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再玉;從接受理論看李白詩歌的翻譯[D];南華大學;2008年
10 胡小兵;從接受理論談《浮生六記》中意象的傳遞和翻譯[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茶館》兩個英文譯本談戲劇翻譯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17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