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出奴隸制的黑暗泥沼-《寵兒》的新歷史主義解讀
本文關鍵詞:沖出奴隸制的黑暗泥沼-《寵兒》的新歷史主義解讀
更多相關文章: 新歷史主義 文本的歷史性 歷史的文本性 顛覆 抑制
【摘要】:《寵兒》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尼莫里森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莫里森致力于尋回非洲裔美國人不可見的歷史。自出版以來,該小說得到了諸多批評家和學者的關注。他們已從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批判角度對該小說進行了解讀。然而,該小說的新歷史主義視角研究寥寥可數。本文運用新歷史主義的核心概念,即“歷史的文本性”與“文本的歷史性”以及“顛覆”與“抑制”分析《寵兒》。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簡要介紹小說《寵兒》,概述文獻綜述并介紹新歷史主義。第二章分析《寵兒》的歷史性。莫里森濃郁的歷史意識促使她創(chuàng)作了具有歷史構建作用的小說《寵兒》。該小說再現了在非人性的、殘酷的奴隸制體制下,非洲裔美國人的身體和精神創(chuàng)傷以及所遭受的文化缺失。第三章通過分析小說中的虛構再現及莫里森構建虛構歷史的策略,闡釋了《寵兒》中所述歷史的文本性。本文認為《寵兒》雖然具有虛構性,但卻是真實的歷史。第四章是關于小說中的顛覆及抑制。莫里森否定白人至上,質疑基督教。但莫里森對主流意識的顛覆最終被抑制。顛覆和抑制之間的辯證關系表明了與白人重聚、接受基督教有助于幫助非裔美國人尋回歷史、擺脫奴隸制的枷鎖。第五章是結論部分!秾檭骸肪哂袣v史意識,真實反映了非洲裔美國人的歷史。雖然該小說具有虛構性,但它卻是偽裝在虛構外表下的歷史事實。該小說幫助尋回非裔美國人幾乎不可見的歷史,為非裔美國人創(chuàng)傷的治愈做出貢獻。同時,對顛覆和抑制的探討表明與白人重聚、接受基督教有助于幫助非裔美國人尋回歷史、擺脫奴隸制的枷鎖。
【關鍵詞】:新歷史主義 文本的歷史性 歷史的文本性 顛覆 抑制
【學位授予單位】:華北電力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20
- 1.1 Toni Morrison and Beloved11-12
- 1.2 Literature Review12-14
- 1.3 New Historicism14-20
- 1.3.1 Historicity of Text and Textuality of History15-17
- 1.3.2 Subversion and Containment17-20
- Chapter 2 Historicity of Beloved20-32
- 2.1 Toni Morrison and Her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20-23
- 2.2 Reflection of Slavery in Beloved23-32
- 2.2.1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of the Afro-Americans24-27
- 2.2.2 Cultural Loss Suffered by the Afro-Americans27-32
- Chapter 3 Textuality of History32-44
- 3.1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s in Beloved33-39
- 3.1.1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Margaret Garner's Case33-36
- 3.1.2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36-39
- 3.2 Morrison's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Fictional History39-44
- 3.2.1 Intertextuality39-41
- 3.2.2 Magic Realism41-44
- Chapter 4 Subversion and Containment in Beloved44-57
- 4.1 Subversion in Beloved45-51
- 4.1.1 Denial of White Supremacy45-48
- 4.1.2 Subversion of Christian Religion48-51
- 4.2 Containment in Beloved51-57
- 4.2.1 Reunion with White People51-54
- 4.2.2 Return to Christianity54-57
- Chapter 5 Conclusion57-59
- Bibliography59-62
- Acknowledgements62-63
-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6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牛曉紅;;《寵兒》中語言的陌生化[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 羅桂保;李維興;;論《寵兒》的不確定性[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3 李潔平;張福勇;;《寵兒》開放式結尾之藝術魅力[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彭艷秋;吳慶宏;;試論《寵兒》中歷史記憶的意蘊[J];電影文學;2009年11期
5 孫艷芳;;論鬼魂在《寵兒》中的修辭功能[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10期
6 章汝雯;;《寵兒》漢譯本中話語的建構與解構[J];外語教學;2011年06期
7 杜志卿;;《寵兒》研究在中國[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8 羅毅;;“他者”視角下《寵兒》的情感解讀[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9 王秀杰;;從空間視角解讀《寵兒》中黑人群體的建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10 劉紅云;;《寵兒》中名字的含義分析(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年09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雷格;在愛與恨的邊緣[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浩宇;《寵兒》中的陌生化[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2 張軍;對小說《寵兒》的巴赫金式解讀[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陳紅;論《寵兒》的敘事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迅;《寵兒》的文化詩學解讀[D];溫州大學;2009年
5 謝梅;《寵兒》:一個帶有爵士樂特點的開放文本[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倩;《寵兒》中男性權威的顛覆[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7 李明嬌;創(chuàng)傷與復原:《寵兒》中的母親殺嬰主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程國華;《寵兒》文本內反獨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9 汪曉燕;以巴赫金的敘事理論解析《寵兒》的敘事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司馬雙龍;論《寵兒》[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856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98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