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東亞的知識交流與民族情結:重論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中的日本教師

發(fā)布時間:2017-08-23 20:37

  本文關鍵詞:東亞的知識交流與民族情結:重論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中的日本教師


  更多相關文章: 魯迅 賴和 人格 殖民主義 東亞文學


【摘要】:本文不僅脈絡化處理魯迅與賴和的文學作品,也同時想將脈絡擴大到20世紀初期的東亞文學場域。在東亞脈絡下,弱小民族者往往必須藉由"受教"于日本來理解受壓迫的原因,并蓄積反抗力量。魯迅與賴和便曾描述了他們受到日本教師影響的記憶,并以散文形式為這種跨國的知識交流做了紀錄。20世紀初期,在日本教育體系下求學的魯迅與賴和,不約而同提出了以"人格"、"人文"為性格特質的日本教師形象,讓我們據(jù)以思考,在東亞跨文化、跨地域的知識交流中,身處帝國擴張時代,知識分子之間仍有可以相濡以沫的精神,以及他們各自的精神困局與民族情結。
【作者單位】: 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關鍵詞】魯迅 賴和 人格 殖民主義 東亞文學
【分類號】:I106
【正文快照】: 一、前言:弱小民族與東亞文化流動臺灣作家吳新榮在二戰(zhàn)后初期發(fā)表的短文《賴和在臺灣是革命傳統(tǒng)》(1948)中,曾經(jīng)將賴和(1894-1943)、魯迅(1881-1936)、高爾基(1868-1936)予以并列,指出作家與“在地脈絡”間的關連性,藉以強調過于輕忽臺灣文學傳統(tǒng)的不當:賴和在臺灣,正如魯迅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潘世圣;;事實·虛構·敘述——《藤野先生》閱讀與日本的文化觀念[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董炳月;“仙臺神話”的背面[J];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10期

3 王曉初;;“思鄉(xiāng)的蠱惑”:《朝花夕拾》及其他——論魯迅的“第二次絕望”與思想的發(fā)展[J];學術月刊;2008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愛華;;思鄉(xiāng)·歸鄉(xiāng)·離鄉(xiāng)——淺論魯迅《野草》中的故鄉(xiāng)情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2 鄧倩倩;胡燕君;;理想中的農村畫卷——淺談魯迅《社戲》中的鄉(xiāng)土情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3 黃喬生;;“魯迅與仙臺”研究述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霍欣娟;;新課標下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率的分析與思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5 牛文績;華艷軍;;讓兒童詩意地棲居于百草園——在生存美學與人類學視閾下關注兒童的成長[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6 李興高;;試論魯迅留日時期對中國國民性問題的探索[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年11期

7 周明鵑;;論中國現(xiàn)代作家懷念童年的主觀動因[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趙國權;李方圓;;漢代帝王對“孝文化”的尊崇與引領[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6期

9 李宗剛;;在戰(zhàn)爭語境規(guī)范下發(fā)生的五四文學[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10 高傳峰;;荷戟不彷徨的勇士——論張承志散文中的“魯迅情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談鳳霞;“人”與“自我”的詩性追尋[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云珍;徘徊于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寧;兒童的確立[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吳婷婷;解放與束縛[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車小偉;論張愛玲對“魯迅五四文學傳統(tǒng)”的回應[D];蘭州大學;2011年

5 曲麗影;“別求新聲于異邦”[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卞許彬;當代流行歌曲的修辭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王維;論愛倫·坡小說的神秘感[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丹丹;民國時期兒童刊物裝幀設計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9 牛娜;《新青年》中的“科學”與文學革命之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陳泠;胡瑗和蘇湖教法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錢理群;文本閱讀:從《朝花夕拾》到《野草》[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2 董炳月;“仙臺神話”的背面[J];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10期

3 代田智明;;基于魯迅思考之上的“復仇”與“末日”[J];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10期

4 張業(yè)松;;暗夜的苦痛和想象——魯迅文學的一個側面[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01期

5 楊義;;古越精神與現(xiàn)代理性的審美錯綜——魯迅《鑄劍》新解[J];紹興師專學報;1991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丹;魯迅與契訶夫創(chuàng)作比較論[J];魯迅研究月刊;1996年03期

2 馮育柱;魯迅追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光輝業(yè)績——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03期

3 袁荻涌;魯迅與弗洛依德[J];畢節(ji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01期

4 摩羅;安德烈耶夫和魯迅對文字的質疑[J];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02期

5 馮增義;魯迅論陀思妥耶夫斯基[J];中國比較文學;1994年01期

6 袁荻涌;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7 李春林;魯迅與英國文學比較研究的奠基石──評高旭東的《魯迅與英國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04期

8 耿傳明;兩種偉大與兩種激情——“現(xiàn)代性”歷史文化語境中的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J];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02期

9 鄧傳俊;;魯迅和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J];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08期

10 臧恩鈺;拓寬和加深魯迅研究的新貢獻——李春林新著《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評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倩;;顛覆《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兒童/成人的二元對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何峰;;邊緣化的冷眼旁觀與后現(xiàn)代的思維向度——魯迅與卡夫卡[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劉世紅;;追求女性解放的兩朵奇葩——簡·愛與愛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較[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4 曹嫻;;勒克萊齊奧《沙漠》一書中的嵌套結構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胡艷玲;;論《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語境中的敘事身份和道德倫理兩面性——庫切小說《恥》細讀之三[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李春林;;角色同一與角色分裂——魯迅與盧那察爾斯基[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曾惟民;;《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的中國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陳眾議;;《堂吉訶德》在中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學文化的對話與共生”外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魏鈺南;;贖罪與和解:庫切小說《恥》的后殖民主題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鈞;果戈理·魯迅·俄國文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查屏球;鄰人眼光見細微[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李世琦;作品和人格一樣偉大[N];深圳商報;2004年

4 張夢陽;“竹內魯迅”與“中國魯迅”[N];中華讀書報;2005年

5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曉東;我的2010年度閱讀[N];中華讀書報;2010年

6 本報書評人 趙瑜;竹久夢二,三十五[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桑永海;從索爾仁尼琴說到魯迅[N];文學報;2010年

8 記者 周南焱邋路艷霞;法國作家克萊齊奧摘文學諾獎[N];北京日報;2008年

9 吳曉樵;胡適與海涅名詩《松》[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李凌俊;在知識與人格之間憂傷[N];文學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芳實;中韓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D];復旦大學;2003年

2 張靜;雪萊在中國(1905-1937)[D];復旦大學;2012年

3 龐偉奇;直面虛無的靈魂救贖[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宋慶寶;拜倫在中國[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5 哈賽寧;現(xiàn)代中國文學在埃及[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6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現(xiàn)代中國(1919-1949)[D];山東大學;2006年

7 蔣花;壓抑的自我,異化的人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吳亞娟;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與中國“五四”新文學[D];吉林大學;2008年

9 劉蕩蕩;制造英雄[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10 祝遠德;他者之維[D];四川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光澤;中·韓新文學史比較[D];延邊大學;2002年

2 張弘;孤獨的行路人——卡夫卡和魯迅的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步朝霞;愛倫·坡:文本與人格的統(tǒng)一體[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4 吳曉玲;卡夫卡悖論式人格透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金巍;魯迅與韓國作家玄鎮(zhèn)健小說中新知識分子形象之比較[D];延邊大學;2008年

6 朱嫣;魯迅與夏目漱石[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金巍;魯迅與玄鎮(zhèn)健小說中新知識分子形象之比較[D];延邊大學;2008年

8 孫放遠;魯迅與夏目漱石小說諷刺藝術的比較[D];吉林大學;2006年

9 張昊;魯迅と有島武郎[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紅雪;論魯迅與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人物”[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272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7272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293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