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激進政治走向“學術”政治——論美國當代學院左翼的文藝批評
本文關鍵詞:從激進政治走向“學術”政治——論美國當代學院左翼的文藝批評
更多相關文章: 文藝批評發(fā)展 后馬克思主義 左翼知識分子 新左翼運動 新馬克思主義 詹姆遜 文學思潮 美國學 文化研究 資本主義
【摘要】:正美國學院左翼指那些投身新左翼運動的激進師生,在運動消沉之后,相繼返回校園,把往昔的政治激情化為一種"學術"政治,在校園中建立"陣地",以左翼思想闡釋世界。與以往左翼不同的是,他們放棄行動,埋首于文化批判。美國學院左翼的文藝批評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一)以弗·詹姆遜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二)對1930年代美國左翼文學思潮的全面深入研究,取得突出成就的有:艾倫·沃爾德(Alan Wald)、芭
【作者單位】: 廈門集美大學;
【關鍵詞】: 文藝批評發(fā)展 后馬克思主義 左翼知識分子 新左翼運動 新馬克思主義 詹姆遜 文學思潮 美國學 文化研究 資本主義
【分類號】:I712.06
【正文快照】: 美國學院左翼指那些投身新左翼運動的激進師生,在運動消沉之后,相繼返回校園,把往昔的政治激情化為一種“學術”政治,在校園中建立“陣地”,以左翼思想闡釋世界。與以往左翼不同的是,他們放棄行動,埋首于文化批判。美國學院左翼的文藝批評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一)以弗·詹姆遜為代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一凡;馬克思主義與美國當代文學批評[J];外國文學評論;198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進;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詩學的實質(zhì)、特征及啟示意義[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劉進;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詩學概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昔明;;托尼·貝內(nèi)特文學批評觀念剖析[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王逢振;陳才;;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現(xiàn)實主義[J];當代外語研究;2010年01期
3 王寧;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和他的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J];南方文壇;2002年02期
4 熊群花;論詹姆遜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文學批評[J];天府新論;2003年04期
5 瑪麗亞·伊莉莎,王逢振;理論的丑聞:詹姆遜論現(xiàn)代性——評《單一的現(xiàn)代性》[J];外國文學;2005年03期
6 姚建斌;試論弗·詹姆遜馬克思主義闡釋學與基督教經(jīng)典闡釋體系的聯(lián)系[J];外國文學;2002年04期
7 李世濤;還原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過程——詹姆遜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J];外國文學;2003年03期
8 林慧;;論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批評理論中的烏托邦思想[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年03期
9 曾瓊;文化民族主義的呼喚——對伊克巴爾《自我的秘密》的一種解讀[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李莉;;自然主義文學淺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建平;;歷史的回文[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許汝祉;;對后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認識誤區(qū)的商榷[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驍驥;約翰·伯格:有故事的人[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2 胡亞敏;詹姆遜:從文學批評到文化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0年
3 王予霞;將思想寄付于兒童文學空間[N];文藝報;2011年
4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馬海良;悲。阂粋不能放下的話題[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5 西馬;后現(xiàn)代之詩[N];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
6 ;文學與身體:為什么寫作?[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7 滕威;沒有詩人的年代[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8 《東亞漢文學關系研究》課題組 項目負責人:山東大學 高文漢 課題組成員 韓梅;韓日漢文學源頭在中國[N];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郭宏安;《墮落》:一幅當代知識分子的畫像[N];中華讀書報;2004年
10 郭英劍;評論應該怎么寫[N];文藝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亞敏;詹姆遜·新馬克思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偉;詹姆遜與烏托邦理論建構[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吳建設;喬納森·卡勒:解讀理論多元時代[D];清華大學;2009年
4 孫德高;唯美的選擇與轉換[D];武漢大學;2005年
5 齊s,
本文編號:6923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69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