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與和:論《黑男孩》中的倫理關系
本文關鍵詞:呼與和:論《黑男孩》中的倫理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理查德·賴特 《黑男孩》 呼與和 倫理禁忌 倫理身份
【摘要】:《黑男孩》是理查德·賴特早期的經(jīng)典代表作。賴特將白人與黑人間的種族關系以及黑人內部等各種倫理關系布局在這部小說的結構之中。他在文本中巧妙地運用了"呼與和"這種傳統(tǒng)的布魯斯敘事技巧,對美國家長制的倫理傳統(tǒng)進行了聲討——他一方面聲討那些以父親自居的白人們,掀開了白人家長制倫理體系欺騙性的面紗,剖析了暴力是他們維系權威的一種規(guī)訓方式;另一方面,他也毫不留情地問責了黑人爸爸們在家庭倫理關系中的失職,并表達了他對身為受害者的黑人女性家長不自覺地長期維護這套倫理體系的同情和批評。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理查德·賴特 《黑男孩》 呼與和 倫理禁忌 倫理身份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研究”【項目批號:13&ZD128】;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理查德.賴特作品研究”【項目批號:10CWW01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黑男孩》是著名非裔美國作家理查德·賴特繼《土生子》之后推出的經(jīng)典代表作,它們被并譽為美國黑人文學的里程碑。自1945年《黑男孩》問世,它就受到美國評論界的高度重視。縱觀國外評論界對它的研究,主要分為抗議種族主義的主題研究、小說藝術 風格研究、黑人自傳傳統(tǒng)研究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衛(wèi)平;;解讀《黑孩子》(《美國饑餓》)中的“隔離(distance)”主題[J];外語教育;2008年00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詹姆士·奧爾尼,爾齡;“美國文庫” 中的理查德·賴特[J];當代文壇;1996年02期
2 龐好農(nóng);;理查德·賴特筆下非洲裔美國人的他者身份[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龐好農(nóng);;抗而不“離”:理查德·賴特對非洲裔美國人生存原則的文學觀察[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4 龐好農(nóng);;理查德·賴特筆下美國黑人的隱身性[J];作家;2008年08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勝年;在駁雜紛紜的意象后面——談澳大利亞女詩人朱·賴特的詩歌[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87年02期
2 孫勇彬;掩蔽自我的公開 神秘世界的曝光——評彼得·賴特的《抓間諜者》[J];當代外國文學;2004年02期
3 周開鑫,蒲華林;一位充滿愛心的女性的心聲——朱迪絲·賴特早期詩歌賞析[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彭予;詹姆斯·賴特:在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之間[J];天中學刊;1994年02期
5 詹姆斯·賴特,董紀平;詹姆斯·賴特散文詩選[J];散文詩;2003年07期
6 李鴻雁;理查德·賴特的困惑——解讀《土生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黃桂友;?思{與賴特短篇小說中反叛與身份的政治關系[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8 龐好農(nóng);;雙重理想的搏擊[J];社科縱橫;2007年05期
9 龐好農(nóng);;從雙重意識到三重意識:非洲裔美國批評的新視野[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01期
10 龐好農(nóng);;理查德·賴特筆下美國黑人的隱身性[J];作家;2008年08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顏森;為了平等的叛逆[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趙曉明;解讀賴特《局外人》的主題思想[D];華僑大學;2007年
3 譚躍越;評《土生子》的寫作策略[D];吉林大學;2004年
4 陳研研;迷惘中的掙扎[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曉萍;在成熟中融入主流[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6 黃炳瑜;黑色美國夢的追求與幻滅[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王平;《土生子》:沒有出路的逃跑[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麗輝;《土生子》中別格形象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范桂蘭;論理查德·賴特的《土生子》及其新黑人藝術形象[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怡;美國黑人文學的里程碑——理查德·德特的《土生子》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本文編號:6141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61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