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域下龐德理論的中國情結
本文關鍵詞:文化視域下龐德理論的中國情結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 儒家思想 龐德理論 創(chuàng)譯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全世界思想文化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龐德一生著迷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研究理論對西方法學、詩壇及評論界的影響深遠。本文從龐德對中國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解讀及龐德理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譯這兩個著眼點出發(fā),重點探討儒家的教民從善與龐德的社會法學、儒家的因材施教與龐德的推陳出新、儒家的格物之本與龐德的正義仁慈,以及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由摸索到成熟的創(chuàng)造性探譯過程。
【作者單位】: 山東政法學院外語系;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中國文化 儒家思想 龐德理論 創(chuàng)譯
【基金】: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龐德詩學對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體系的解讀”(項目編號:12CWJJ1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712.07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埃茲拉·龐德是20世紀美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意象派詩人。他傾注了一生的心血研究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對中國儒家文化篤信不移,一生投身于中國儒學的研究。龐德將他對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逐漸發(fā)展成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賞識,從而被冠予“中國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冒鍵;踩高蹺的“孔子”:龐德與中國古典文化[J];當代外國文學;2002年02期
2 王珂;;意象派運動采用文體改良方針的原因及結果[J];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3 董洪川;;龐德與英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形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5期
4 張秦;楊敏;;美國文學中的儒家思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涂懷京;陳冬;;民國元年教育立法探微[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章禮強;汪文珍;;市民社會、(市)民法及其構建論略[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農佳;韋鴻發(fā);;儒家思想對龐德的影響[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劉璐,趙強;中國古代法的封閉性特點[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3年01期
5 趙江濤;;略論殷商神權法思想[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楊師群;;荀子政治法律思想批判[J];北方法學;2010年02期
7 張睿;;從《四民月令》看漢代宗族的日常生活[J];中國城市經濟;2012年02期
8 王衛(wèi)軍,鄒健;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的動力結構與歷史分期[J];當代法學;2003年04期
9 李正栓;孫蔚;;龐德對中國詩歌與思想的借鑒[J];當代外國文學;2011年01期
10 李霄飛;;試論淄博民間宗教信仰的特點、問題及意義[J];大眾文藝;2011年2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敏;宗教歸信與社會資本[D];南開大學;2010年
2 祁曉慶;敦煌歸義軍社會教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楊高凡;宋代明堂禮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盧永鳳;社群主義視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楊滿仁;智識與情感:沈約的思想世界[D];復旦大學;2011年
6 林林;為誰而歌[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7 程艷萍;中國傳統(tǒng)家具造物倫理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馬麗敏;俞樾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鄭寶華;財政資源配置制度視野里的新農村建設主體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10 姜曉敏;略論西漢對犯罪的預防與懲治[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亞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德育滲透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劉海豐;儒家行政倫理思想對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現(xiàn)代借鑒[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黃文兵;荀子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繼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漢代司法運行機制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邱景華;先秦儒家君主論探析[D];河南大學;2011年
6 王曉強;《墨子》環(huán)境倫理思想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志勇;秩序的內生與擴展[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翟理;論刑法的謙抑性[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李玲玲;先秦教育刑思想探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章友彩;《國色天香》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盛利;;對韓宣傳中的文化差異問題[J];青年記者;2006年10期
2 蘇明海;;梭羅的哲學思想與儒家思想之比較[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杜江先;;儒家的“德治”思想[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滕峰麗;;回歸傳統(tǒng):戴季陶的儒家思想[J];理論月刊;2006年11期
5 唐莉;胡碧玉;;淺析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外交的影響[J];綏化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金明華;;中韓諺語中的女性文化透視[J];文教資料;2010年23期
7 王敬萍;;如何發(fā)揮孔廟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作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8 高武斌;;論夏侯湛的思想特征[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5期
9 趙莎莎;;論初唐四杰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1年12期
10 李瑤;;實事求是地分析儒家思想中阻礙科學發(fā)展的因素[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金濤;;閩贛地方神崇拜與思考[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熊黎明;;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對儒家思想的揚棄[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盧明;;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崔梅;;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公共關系[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5 楊肇焱;;魯迅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6 于波;;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科技的近代命運[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段躍慶;;邏輯思維與先秦儒家思想[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8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國時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9 李槐;;社會轉型與儒家思想[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10 劉漢光;;淺論儒家思想對我國生態(tài)型詩學的構建[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傳播與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4年
2 徐從桉;儒家思想左右中國建筑[N];中國房地產報;2006年
3 丁海燕;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N];濟寧日報;2006年
4 《商務時報》特約評論員 胡星斗;建立現(xiàn)代儒家企業(yè)制度[N];商務時報;2007年
5 泰達荷銀投資總監(jiān) 劉青山;儒家寬容與投資和諧[N];證券時報;2006年
6 許嘉璐;從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大視野看儒學復興[N];北京日報;2007年
7 鄭任釗;子部之儒家[N];光明日報;2006年
8 梁瑛;儒家思想如何應用于現(xiàn)代?[N];深圳商報;2006年
9 林甘泉;“儒化中國”行不通[N];北京日報;2007年
10 同心;企業(yè)文化與中國儒學[N];中國文化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冬;先秦儒法思想繼承改造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麗麗;先秦儒家和諧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代欽;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李克建;儒家民族觀的形成與發(fā)展[D];西南民族大學;2008年
5 黃梓根;孔老關系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6 朋星;杜甫與先秦文化[D];山東大學;2005年
7 嚴春寶;新加坡儒家文化傳承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瑜;明清士紳家訓研究(1368-1840)[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肖偉韜;白居易生存哲學綜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戰(zhàn)國楚簡儒家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廣勇;陸賈《新語》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D];山東大學;2005年
2 單永蓮;先秦儒家軍事思想探索[D];鄭州大學;2007年
3 胡泊;論先秦儒家貴“生”重“死”的生命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崔潔;中國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平面設計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8年
5 孔娜;曾國藩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6 牟正甫;章士釗儒家特征的民主觀探析[D];吉林大學;2009年
7 陳剛;遼上京興建的歷史背景及其都城規(guī)劃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郗澤寧;儒家思想與大學生守法意識培養(yǎng)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9 張超;張衡詩文中儒道思想[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孫茜;祭孔樂舞舞蹈的文化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本文編號:5967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59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