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批評視野下《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本文關鍵詞:空間批評視野下《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華裔美國作家湯亭亭始終關注在美華裔的生存與文化身份問題,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運用多元化的寫作手法,流露出她對華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華人在異鄉(xiāng)發(fā)展前景的擔憂。《女勇士》講述的是一位華裔女孩兒的成長經(jīng)歷,它的出版不僅為湯亭亭在美國文壇贏得了地位,更讓華裔美國文學走入大眾視野,引起了廣泛關注。鑒于已有研究,本文借助空間批評理論,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從社會空間和個體空間視角切入,深入探討《女勇士》中塑造的不同女性形象。一方面,從社會空間角度出發(fā),女性在中國社會空間呈現(xiàn)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的形象,在美國社會空間呈現(xiàn)出中、美文化夾擊下的受害者的形象;另一方面,以個體空間角度來看,女性因話語權缺失成為沉默的個體、因主體性缺失變成瘋癲的個體、因身份認同的實現(xiàn)而變?yōu)榉纯沟膫體。
【關鍵詞】:空間批評 社會空間 個體空間 女性形象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2
- 第一章 空間批評理論及《女勇士》12-21
- 第一節(jié) 空間概念和空間批評理論12-17
- 第二節(jié) 湯亭亭和《女勇士》17-20
- 一、華裔美國文學的領軍人物17-18
- 二、空間視域下的《女勇士》18-20
- 本章小結20-21
- 第二章 《女勇士》社會空間里的女性形象21-34
- 第一節(jié) 中國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2-26
- 一、父權制的受害者22-23
- 二、封建思想的墨守者23-24
- 三、家庭中的堅守者24-26
- 第二節(jié) 中美文化夾擊下的受害者26-33
- 一、強勢文化的被動接受者26-28
- 二、被“鬼”包圍著的女孩28-30
- 三、不同婚姻觀念的實踐者30-33
- 本章小結33-34
- 第三章 《女勇士》個體空間里的女性形象34-50
- 第一節(jié) 沉默的個體36-40
- 一、沉默個體的成因36-37
- 二、無名女的沉默與逃避37-38
- 三、沉默的華裔女孩兒38-40
- 第二節(jié) 瘋癲的個體40-45
- 一、瘋癲個體的成因41-42
- 二、父權理性的犧牲品42-43
- 三、異質文化中的他者43-45
- 第三節(jié) 反抗的個體45-49
- 一、反抗個體的成因45-46
- 二、獨立的鄉(xiāng)村醫(yī)生46-48
- 三、“我”——從反抗到融合48-49
- 本章小結49-50
- 結語50-52
- 參考文獻52-55
- 致謝55-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正在生成的“新社會空間”[J];讀書;1997年02期
2 張果;董慧;;自由的整合,現(xiàn)實的重構——網(wǎng)絡空間中的秩序與活力探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年11期
3 孟慶潔;;社會空間辯證法及其學科意義——地理學視角的解析[J];學術界;2010年05期
4 唐巴特爾;論社會空間的基本形式及其方法論意義[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5 李春敏;;近年來馬克思社會空間思想研究綜述[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劉志偉,陳春聲;應重視傳統(tǒng)農業(yè)發(fā)展的社會空間[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4年01期
7 朱成;;我雕·故我在[J];雕塑;2007年S1期
8 石堅平;;宗族、圖甲、市場與區(qū)域社會空間——以歷史文獻中的“瀝n亍筆鴕邐行牡目疾靃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3年00期
9 李文;;西江悅城龍母廟的社會空間與儀式[J];文化遺產(chǎn);2014年03期
10 譚日輝;;西方社會空間研究對中國的啟示[J];船山學刊;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朱健剛;;打工者社會空間的生產(chǎn)——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務部的個案研究[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C];2008年
2 朱秋詩;王興平;;高鐵“流空間”效應下的社會空間重組初探——以滬寧高速走廊為例[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3 區(qū)域規(guī)劃與城市經(jīng)濟)[C];2014年
3 孟慶潔;;解讀社會空間辯證法[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黎慧;;民族聚居區(qū)建筑的地理空間與社會空間分層研究[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健;;民間信仰與明清江南的經(jīng)濟、社會空間:以蘇松為中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6 楊伯溆;;社會空間與新媒體: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些思考(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xiàn)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潘道正;李進超;;異托邦視域下的天津老教堂[A];都市文化研究(第9輯)——文學藝術之城[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鮑宗豪;重塑文化強市的社會空間[N];文匯報;2010年
2 ;咖啡館里的陌生人[N];解放日報;2012年
3 郜磊 張云;自然空間社會空間虛擬空間[N];安徽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曉磊;社會空間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彭大鵬;權力:社會空間的視角[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石艷;我們的“異托邦”[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勇;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利益表達[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姜遼;旅游發(fā)展背景下周莊古鎮(zhèn)社會空間變遷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4年
6 國云丹;從威權控制到體制吸納:國家與上海鄰里空間,,1949-2008[D];復旦大學;2009年
7 黃繼剛;愛德華·索雅的空間文化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曉璐;當代居所空間的異化與想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成瑞;馬克思社會空間思想探析[D];山西大學;2015年
3 江文政;城市街區(qū)社會空間變遷研究(1984-2010)[D];寧波大學;2015年
4 王慧芳;約翰·班維爾的小說《!分械膲阂、異化與疏離[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5 許俊紅;論《野草在歌唱》中的社會空間與身份重構[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6 劉靜;課堂社會空間初探[D];山西大學;2014年
7 吳驍驍;旅游發(fā)展背景下周莊古鎮(zhèn)居住社會空間變遷及其形成機制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5年
8 王婧瀛;尋求內心的平靜[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9 王春龍;空間批評視野下《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4年
10 黃曉朋;晨練與社會空間[D];復旦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5437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54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