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爾洵小說的藝術特色
本文關鍵詞:迦爾洵小說的藝術特色
【摘要】:迦爾洵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雜,鮮明的主題、生動的心理描寫和獨特的敘事角度是其藝術特色。 迦爾洵小說主題鮮明,始終圍繞死亡、戰(zhàn)爭、愛情這三個主題來揭示世間的惡。他有著敏銳的頭腦和敏感的內(nèi)心,,世間所有的惡都在他脆弱的內(nèi)心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他在戰(zhàn)爭中看到這種惡,在愛情中看到這種惡,而這種惡常常導致主人公的死亡。在迦爾洵作品中,死亡、戰(zhàn)爭和愛情這三個主題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形成了鮮明的主題特色。 心理描寫也是迦爾洵作品主要藝術特色之一。在迦爾洵小說中,既有直接公開的心理描寫——人物獨白,也有間接隱蔽的心理描寫——特寫鏡頭和人物肖像。 人物獨白能夠讓讀者深入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在小說《夜》中,獨白是主要心理描寫方法;在小說《四天》和《一件意外事》中,獨白并不占據(jù)中心地位,但也是重要心理描寫方法之一。 特寫鏡頭在迦爾洵小說中主要有三種呈現(xiàn)方式。第一,帶有評價或分析性質的詳細描寫;第二,通過描寫瀕臨死亡的人,把目光聚焦在病人旁邊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第三,描寫失去意識的人在瞬間完成的一系列行為。 肖像也屬于隱蔽的心理描寫,迦爾洵通過人物肖像從視覺效果上增強對讀者的影響力,更好展現(xiàn)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 在本文中,我們還將探討“他人言語”和“視點”的作用。在迦爾洵小說中,直接言語既可以屬于人物,也可以屬于沒有生命的物品。直接引語展現(xiàn)的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觀點想法,而非作者本人的觀點,直接引語的使用更利于塑造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間接引語和準直接引語在迦爾洵小說中則較少被使用。 我們根據(jù)烏斯賓斯基的研究,把迦爾洵小說中的“視點”分為三類: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視點,空間時間層面的視點以及心理層面的視點。這些不同的視點在迦爾洵作品中均有明顯體現(xiàn)。
【關鍵詞】:迦爾洵 主題 心理描寫 敘事特色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512.074
【目錄】:
- 致謝5-6
- 中文摘要6-7
- Автореферат7-10
- 緒論10-20
- 第一節(jié):迦爾洵生平與創(chuàng)作概述10-14
- 第二節(jié):國內(nèi)外迦爾洵作品研究現(xiàn)狀14-17
- 第三節(jié):本文主要內(nèi)容17-20
- 第一章:迦爾洵小說主題特色20-32
- 第一節(jié):死亡主題20-24
- 第二節(jié):戰(zhàn)爭主題24-28
- 第三節(jié):愛情主題28-32
- 第二章:迦爾洵小說的心理描寫特色32-46
- 第一節(jié):獨白的心理描寫功能32-38
- 第二節(jié):特寫鏡頭的心理描寫功能38-42
- 第三節(jié):肖像心理描寫功能42-46
- 第三章:迦爾洵小說中的敘事特色46-57
- 第一節(jié):迦爾洵的視點問題46-50
- 第二節(jié):“他人言語”及其敘事功能50-57
- 結語57-59
- 參考文獻59-6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紅衛(wèi),沈斌;死亡的蘊含與生存的拷問——解讀余華小說對人物生存的體驗[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2 孫晨;;從功能翻譯理論看魯迅的兒童文學翻譯[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王旭;魯迅對弗洛伊德學說的借鑒與運用[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陳麗;;異類的悲劇 自我的寫照——王爾德童話中的異類形象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5 黃青青;;叩問死亡的真意——論悲劇死亡意象的藝術價值[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6 谷峰;;翻譯中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適應選擇論視域下魯迅早期科學譯著的選材與翻譯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7 陳方競;;“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穆木天——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左翼文學論(三)[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胡莉莉;;魯迅文學譯作的副文本探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楊中華;關于死亡的詮釋——愛德華·蒙克的《生命之路》[J];包裝工程;2003年05期
10 侯計先;;魯迅翻譯中的未來意識——充滿社會責任感的兒童文學翻譯[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觀泉;;兵燹與弦歌[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娟;漢代畫像石的審美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蔡俊;超越生態(tài)印第安:論露易絲·厄德里克小說中的自然主題[D];南京大學;2011年
4 李紅巖;魏晉南北朝困厄文人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趙周寬;后形而上學與美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拓;電子媒介文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萬雪梅;美在愛和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8 曹海艷;頓河哥薩克的群體精神真理探尋與歷史悲劇[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陳民;西方文學中死亡敘事的審美風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少敏;論王爾德作品中的死亡敘事[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辛勤旺;《詩經(jīng)》現(xiàn)實美觀念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涓;突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殉情故事人物變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徐慶俠;論閻連科小說的“尋找”主題[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左傳韻;從畏懼的面對到平靜的領悟[D];南昌大學;2010年
6 張婷婷;論《京華煙云》中的“死亡情結”[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張玲;余華《活著》中的死亡敘事及修辭處理[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鄒潔;丹尼·博伊爾電影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超;淺析都梁小說死亡主題的美學意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周媛;方方小說中的死亡敘事[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540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54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