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普列姆昌德的道德理想主義
發(fā)布時間:2021-07-30 11:52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現代著名作家,在印度享有“小說之王”的美譽。普列姆昌德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道德理想主義傾向,其小說中的道德主題也非常鮮明,并以道德理想主義作為價值取向。道德理想主義的思想傾向和價值取向既是連接普列姆昌德與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紐帶,又是構成普列姆昌德理想主義的重要層面,對于理解普氏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普列姆昌德的道德理想主義既具有一般意義上道德理想主義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的獨特性。文學觀是作家思想世界的理論展示,普列姆昌德在其文論中對文學與道德之關系進行了理論闡述,他注重文學的道德目的和功用,重視作家的道德操守和人格修養(yǎng),并提出“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點。這些既是對其道德理想主義思想傾向的有力注解,同時也對其小說創(chuàng)作具有指導作用。作品則是作家思想的藝術表達,普列姆昌德的小說就藝術地傳達出了道德理想主義的價值取向,體現了普氏對道德之源、道德理想及道德之路的深刻探討,為論證普氏思想中的道德理想主義傾向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而時代精神、傳統(tǒng)文化和人格特質構成了普列姆昌德思想世界中道德理想主義傾向的主要根源,這些為我們更為深入地理解普氏的文學觀與創(chuàng)作實踐提供了相應的...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普列姆昌德道德理想主義的內涵及其在文學觀中的體現
1.1 普列姆昌德道德理想主義的內涵
1.2 道德理想主義在普氏文學觀中的體現
1.2.1 文學的目的和功用:道德中心
1.2.2 對作家的要求:道德操守
1.2.3 文學創(chuàng)作論:“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主義”
第二章 道德理想主義在普列姆昌德小說中的體現
2.1 道德之源與人性之善
2.1.1 挖掘心靈的凈土
2.1.2 道德與物質的探討
2.2 道德理想與傳統(tǒng)取向
2.2.1 歷史小說的道德意蘊
2.2.2 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展示
2.2.3 鄉(xiāng)土情懷的道德闡釋
2.3 道德之路與宗教實踐
第三章 普列姆昌德道德理想主義的思想根源
3.1 時代精神的影響
3.2 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
3.3 作家的人格特質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普列姆昌德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色[J]. 劉登東. 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1)
[2]論魯迅的人格范型(一)[J]. 劉增人. 魯迅研究月刊. 2001(09)
[3]地域文化與想像的家園——兼談印度現當代文學與印度僑民文學[J]. 石海峻. 外國文學評論. 2001(03)
[4]論道德、道德理想與道德理想主義[J]. 何歷宇.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6)
[5]對印度“理想人格”的文化解讀[J]. 張莉.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998(03)
[6]普列姆昌德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 張德福. 南亞研究季刊. 1997(01)
[7]留得清白在人間──談普列姆昌德的幾篇小說[J]. 劉安武. 國外文學. 1995(04)
[8]普列姆昌德創(chuàng)作的二重組合[J]. 黃超美. 外國文學評論. 1989(03)
[9]甘地的道德倫理思想[J]. 朱明忠. 道德與文明. 1989(03)
[10]印度文苑的一輪明月——試論普列姆昌德的創(chuàng)作[J]. 金易. 外國文學?. 1985(01)
本文編號:3311353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普列姆昌德道德理想主義的內涵及其在文學觀中的體現
1.1 普列姆昌德道德理想主義的內涵
1.2 道德理想主義在普氏文學觀中的體現
1.2.1 文學的目的和功用:道德中心
1.2.2 對作家的要求:道德操守
1.2.3 文學創(chuàng)作論:“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主義”
第二章 道德理想主義在普列姆昌德小說中的體現
2.1 道德之源與人性之善
2.1.1 挖掘心靈的凈土
2.1.2 道德與物質的探討
2.2 道德理想與傳統(tǒng)取向
2.2.1 歷史小說的道德意蘊
2.2.2 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展示
2.2.3 鄉(xiāng)土情懷的道德闡釋
2.3 道德之路與宗教實踐
第三章 普列姆昌德道德理想主義的思想根源
3.1 時代精神的影響
3.2 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
3.3 作家的人格特質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普列姆昌德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色[J]. 劉登東. 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1)
[2]論魯迅的人格范型(一)[J]. 劉增人. 魯迅研究月刊. 2001(09)
[3]地域文化與想像的家園——兼談印度現當代文學與印度僑民文學[J]. 石海峻. 外國文學評論. 2001(03)
[4]論道德、道德理想與道德理想主義[J]. 何歷宇.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6)
[5]對印度“理想人格”的文化解讀[J]. 張莉.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998(03)
[6]普列姆昌德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 張德福. 南亞研究季刊. 1997(01)
[7]留得清白在人間──談普列姆昌德的幾篇小說[J]. 劉安武. 國外文學. 1995(04)
[8]普列姆昌德創(chuàng)作的二重組合[J]. 黃超美. 外國文學評論. 1989(03)
[9]甘地的道德倫理思想[J]. 朱明忠. 道德與文明. 1989(03)
[10]印度文苑的一輪明月——試論普列姆昌德的創(chuàng)作[J]. 金易. 外國文學?. 1985(01)
本文編號:3311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331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