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代”透視創(chuàng)世紀詩社的風格流變
發(fā)布時間:2021-06-15 17:59
“創(chuàng)世紀”的名稱來自《舊約》,它是陽光、水、土地和生命的詩意陳述。創(chuàng)世紀是輝煌的誕生,更是認真而沉重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世紀詩社以持久堅韌的努力,在數十年中為中國新詩貢獻了成就卓著、數量可觀的詩人群。創(chuàng)世紀詩人注重詩的形象和感性世界的營構,以傳統(tǒng)的經過感覺和意象的方式表現現實的和想像的一切。他們以現代的眼光觀照現實和歷史,引進西方現代技巧為建設中國新詩的理想目標服務。本文試圖以“世代”為切入點,從以下三方面對創(chuàng)世紀詩社及其創(chuàng)作進行分析和探討:一、世代的傳承與風格流變。這部分梳理了創(chuàng)世紀詩社創(chuàng)作風格的流變,創(chuàng)世紀從“新民族詩型”到“超現實主義”,再到“大中國詩觀”,畫出一條創(chuàng)世紀三代詩人在民族性與現代性之間不斷追尋與探索的弧形軌跡。在其風格流變的過程中,考察了世代之間的對話與整合,凸現了創(chuàng)世紀詩社從“土法煉鋼”到“土中有洋、洋中有土”再到“三世同堂”的蛻變過程,展示了草莽詩人與學院派之間、前行代與新生代之間奇妙的融合與相互影響。二、跨世代的文化精神。這部分分析了推動創(chuàng)世紀詩社風格流變的潛在文化精神,認為“儒”的靈魂、“癡”的品格、“魔”的風度構成了創(chuàng)世紀文化精神的三個層面。尋求回家之路的文人氣質是...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風格流變與世代傳承
第一節(jié) 民族路線與新民族詩型
第二節(jié) 現代性與超現實主義
第三節(jié) 多元共生與大中國詩觀
第二章 跨世代的文化精神
第一節(jié) “儒”的靈魂:尋求回家之路
第二節(jié) “癡”的品格:以優(yōu)雅化苦難
第三節(jié) “魔”的風度:多元的探索精神
第三章 創(chuàng)世紀新典律的構建
第一節(jié) 影響與認同的雙重焦慮
第二節(jié) 內外交困的邊緣處境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式的反省與顛覆式的構建
關于創(chuàng)世紀詩社的思考
結語
參考資料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歌精神散論[J]. 沈奇.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2]多元發(fā)展 混聲合唱——20世紀80年代臺灣新詩創(chuàng)作概貌[J]. 古遠清. 甘肅社會科學. 2006(03)
[3]臺灣現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J]. 羅振亞. 臺灣研究集刊. 2006(01)
[4]“解嚴”后的臺灣新詩理論批評[J]. 古遠清. 貴州社會科學. 2006(02)
[5]80年代以來的臺灣新詩理論批評[J]. 古遠清.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6]反思二十世紀新詩發(fā)展的曲折歷程[J]. 章亞昕. 文藝研究. 2005(08)
[7]臺灣三大詩社詩論之比較[J]. 古遠清.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4)
[8]論二十世紀華夏詩壇的“哀兵模式”[J]. 章亞昕. 文學評論. 2002(02)
[9]詩心·詩學·詩話──兩岸現代詩學對話[J]. 簡政珍,沈奇. 天津社會科學. 2001(02)
[10]漂泊的身世與超越的情懷——論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社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J]. 章亞昕.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1(01)
本文編號:3231517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風格流變與世代傳承
第一節(jié) 民族路線與新民族詩型
第二節(jié) 現代性與超現實主義
第三節(jié) 多元共生與大中國詩觀
第二章 跨世代的文化精神
第一節(jié) “儒”的靈魂:尋求回家之路
第二節(jié) “癡”的品格:以優(yōu)雅化苦難
第三節(jié) “魔”的風度:多元的探索精神
第三章 創(chuàng)世紀新典律的構建
第一節(jié) 影響與認同的雙重焦慮
第二節(jié) 內外交困的邊緣處境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式的反省與顛覆式的構建
關于創(chuàng)世紀詩社的思考
結語
參考資料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歌精神散論[J]. 沈奇.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2]多元發(fā)展 混聲合唱——20世紀80年代臺灣新詩創(chuàng)作概貌[J]. 古遠清. 甘肅社會科學. 2006(03)
[3]臺灣現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J]. 羅振亞. 臺灣研究集刊. 2006(01)
[4]“解嚴”后的臺灣新詩理論批評[J]. 古遠清. 貴州社會科學. 2006(02)
[5]80年代以來的臺灣新詩理論批評[J]. 古遠清.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6]反思二十世紀新詩發(fā)展的曲折歷程[J]. 章亞昕. 文藝研究. 2005(08)
[7]臺灣三大詩社詩論之比較[J]. 古遠清.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4)
[8]論二十世紀華夏詩壇的“哀兵模式”[J]. 章亞昕. 文學評論. 2002(02)
[9]詩心·詩學·詩話──兩岸現代詩學對話[J]. 簡政珍,沈奇. 天津社會科學. 2001(02)
[10]漂泊的身世與超越的情懷——論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社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J]. 章亞昕.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1(01)
本文編號:32315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323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