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筆下女性人物形象的性別文化闡釋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06:42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性形象為數(shù)眾多,特點各異。在以往對托爾斯泰筆下娜塔莎、安娜、馬斯洛娃這三大女性形象的分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加之托爾斯泰又是一個婦女觀較為保守的男性作家,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主要以女權主義理論興起時期的代表理論為參照系,兼及性別社會學等理論,在進行詳細的文本解讀的基礎上,主要運用女性主義形象批評方法,對這三大女性形象進行新的解讀,總結人物形象的演變軌跡,探討形象演變的深層原因,勾勒作家的思想轉變歷程。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 娜塔莎:被閹割的女性。在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女主人公娜塔莎甘做賢妻良母、自愿無私奉獻,熱衷于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職責,同時作為男權社會中一名溫柔美艷、服從依賴的女性形象,受到男權社會中人們的稱贊。但究其實質,她只不過是一個完全認同男性統(tǒng)治秩序和男權觀念體系的、缺乏靈魂的木偶,是一個喪失自我和個性、把一切完全奉獻給男性的男權社會文化的獻祭者形象,是一個被男權社會文化在肉體上人為制造、在精神上肆意閹割的軀體而已。 第二章 安娜:對他者地位的反叛。在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安娜·卡列寧娜》中,女主人公安...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娜塔莎:被閹割的女性
第一節(jié) 肉體上的人為制造
第二節(jié) 精神上的刻意塑造
第二章 安娜:對他者地位的反叛
第一節(jié) 安娜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賴
第二節(jié) 文化上對男性的依附:他者的地位
(一) 安娜身份的界定:他者
(二) 他者觀念的內化:自欺
(三) 他者地位的改變:反叛
第三章 馬斯洛娃:男權社會、文化的顛覆者
第一節(jié) 馬斯洛娃承受的性奴役
第二節(jié) 對男權社會文化的顛覆
(一) 反抗男性話語霸權
(二) 反抗男權婚姻家庭制度
(三) 對男權社會中傳統(tǒng)女性評價標準的否定
第四章 托爾斯泰: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
第一節(jié) 批判現(xiàn)實的伯爵
第二節(jié) 與時俱進的作家
第三節(jié) 東西方文化兼容并收的思想家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命“惡之花”——安娜悲劇的性愛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透析[J]. 吳舜立,李紅. 國外文學. 2005(03)
[2]相似的遭遇 別樣的人生[J]. 唐靜文. 新余高專學報. 2004(01)
[3]《復活》中的女權主義思想[J]. 萬孟群. 廣西社會科學. 2003(04)
[4]中外文學史上的部分妓女形象管窺[J]. 胡家瓊. 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2(03)
[5]試論娜塔莎性格的復雜性[J]. 祖曉春. 寧夏社會科學. 2002(02)
[6]20世紀90年代國內安娜形象研究綜述[J]. 李國銀.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02(01)
[7]列·托爾斯泰小說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內涵[J]. 王曉紅. 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1)
[8]火與冰——安娜·卡列尼娜愛情悲劇新釋[J]. 王遼南. 名作欣賞. 1999(04)
[9]一朵光彩照人的“惡之花”——安娜·卡列尼娜形象新探[J]. 鄭漢生. 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1)
[10]從西歐文化與俄羅斯文化的交融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J]. 馬林賢.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5)
本文編號:3156881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娜塔莎:被閹割的女性
第一節(jié) 肉體上的人為制造
第二節(jié) 精神上的刻意塑造
第二章 安娜:對他者地位的反叛
第一節(jié) 安娜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賴
第二節(jié) 文化上對男性的依附:他者的地位
(一) 安娜身份的界定:他者
(二) 他者觀念的內化:自欺
(三) 他者地位的改變:反叛
第三章 馬斯洛娃:男權社會、文化的顛覆者
第一節(jié) 馬斯洛娃承受的性奴役
第二節(jié) 對男權社會文化的顛覆
(一) 反抗男性話語霸權
(二) 反抗男權婚姻家庭制度
(三) 對男權社會中傳統(tǒng)女性評價標準的否定
第四章 托爾斯泰: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
第一節(jié) 批判現(xiàn)實的伯爵
第二節(jié) 與時俱進的作家
第三節(jié) 東西方文化兼容并收的思想家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命“惡之花”——安娜悲劇的性愛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透析[J]. 吳舜立,李紅. 國外文學. 2005(03)
[2]相似的遭遇 別樣的人生[J]. 唐靜文. 新余高專學報. 2004(01)
[3]《復活》中的女權主義思想[J]. 萬孟群. 廣西社會科學. 2003(04)
[4]中外文學史上的部分妓女形象管窺[J]. 胡家瓊. 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2(03)
[5]試論娜塔莎性格的復雜性[J]. 祖曉春. 寧夏社會科學. 2002(02)
[6]20世紀90年代國內安娜形象研究綜述[J]. 李國銀.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02(01)
[7]列·托爾斯泰小說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內涵[J]. 王曉紅. 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1)
[8]火與冰——安娜·卡列尼娜愛情悲劇新釋[J]. 王遼南. 名作欣賞. 1999(04)
[9]一朵光彩照人的“惡之花”——安娜·卡列尼娜形象新探[J]. 鄭漢生. 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1)
[10]從西歐文化與俄羅斯文化的交融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J]. 馬林賢.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5)
本文編號:31568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315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