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文學》與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在中國大陸的傳播
發(fā)布時間:2021-02-08 07:03
目前,中國大陸對于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有著頗為豐富的著述。但研究者們大多將視角集中在某個作家的個案研究或者某地區(qū)的整體研究等傳統(tǒng)方面,忽略了對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與其重要載體期刊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同樣地,這也是這門學科建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本文則正是從這個新角度來重審的,即通過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華文文學》來考察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在中國大陸的傳播。因為在興起的時間和所刊載的內(nèi)容上,期刊和文學之間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那么,考察《華文文學》的刊載特點如從作品到評論的階段轉(zhuǎn)型、鮮明的地域性、傳播對象和傳播者的固定化等即是對文學傳播的直接反映。同時,將研究視角聚焦于期刊把關(guān)人主編。通過分析其對刊名內(nèi)容和文化的定位、以海外潮汕作家,包括東南亞文學為刊載重點等手段,以及對文學論爭的不同態(tài)度和在論爭中所努力進行的學科建設等行為來考察期刊對文學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另一方面,則通過分析由期刊所透視出的文學身份尷尬的本質(zhì),來進一步地探討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下,期刊以及文學獲得新生的方式和前景。
【文章來源】:暨南大學廣東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現(xiàn)狀:“原地打轉(zhuǎn)的陀螺”
1.1.1 主要概念說明
1.1.2 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1.2 研究方法和意義:印刷媒介的重審
2 新視角下的風景: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過濾與接受
2.1 “百花齊放”的大觀園
2.1.1 競相開放:大陸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接受
2.1.2 獨樹一幟:作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刊的《華文文學》
2.2 華文文學刊載和傳播之間的一致性
2.2.1 整體提升與轉(zhuǎn)型:從作品引進到學術(shù)研究的階段變化
2.2.2 鮮明的地域性:以某地區(qū)的華文文學為“單位”
2.2.3 “情陷第一代”:傳播對象、傳播者的集中化、固定化
3 生產(chǎn)機制和動力因素: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催發(fā)方式
3.1 差異中的新舞臺:期刊對華文文學在中國大陸傳播的特殊作用
3.2 “把關(guān)人”的美學策略:期刊主編對華文文學的傳播定位與篩選
3.3 在論爭中前進的學術(shù)建構(gòu):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反饋
4 危機與應對:華文期刊及華文文學的當代轉(zhuǎn)型
4.1 困境中的無奈與徘徊
4.1.1 大陸華文期刊在艱難困境下的抉擇
4.1.2 由期刊折射出的華文文學傳播的危機實質(zhì)
4.2 危機中的新生:華文期刊及華文文學的未來走向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風雨兼程20年——在《華文文學》創(chuàng)刊20周年座談會上的致辭[J]. 劉俊峰. 華文文學. 2005(06)
[2]期刊改版與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轉(zhuǎn)型[J]. 樓嵐嵐,張光芒.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5(03)
[3]新世紀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述評——以《華文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為考察對象[J]. 王艷芳. 華文文學. 2005(03)
[4]華文期刊走向世界必須發(fā)揮本土優(yōu)勢——中國期刊協(xié)會會長張伯海訪談錄[J]. 陳虹虹. 今傳媒. 2004(05)
[5]澳大利亞華文報刊與澳華文學關(guān)系述略[J]. 詹秀敏. 華文文學. 2004(01)
[6]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反思與拓展——與饒芃子教授對談[J]. 饒芃子,李亞萍. 學術(shù)研究. 2003(08)
[7]海外華文報刊對濫觴期海外華文文學建設的貢獻[J]. 李志. 學術(shù)研究. 2002(10)
[8]無邊的挑戰(zhàn)——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回顧[J]. 李安東. 華文文學. 2002(01)
[9]近20年來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述評──以歷屆學術(shù)年會及其論文集為例[J]. 吳奕锜. 汕頭大學學報. 2001(02)
[10]特色——文學期刊的生命——談大型文學期刊《當代》的風格[J]. 常振家. 中國出版. 1997(10)
本文編號:3023547
【文章來源】:暨南大學廣東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現(xiàn)狀:“原地打轉(zhuǎn)的陀螺”
1.1.1 主要概念說明
1.1.2 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1.2 研究方法和意義:印刷媒介的重審
2 新視角下的風景: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過濾與接受
2.1 “百花齊放”的大觀園
2.1.1 競相開放:大陸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接受
2.1.2 獨樹一幟:作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刊的《華文文學》
2.2 華文文學刊載和傳播之間的一致性
2.2.1 整體提升與轉(zhuǎn)型:從作品引進到學術(shù)研究的階段變化
2.2.2 鮮明的地域性:以某地區(qū)的華文文學為“單位”
2.2.3 “情陷第一代”:傳播對象、傳播者的集中化、固定化
3 生產(chǎn)機制和動力因素: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催發(fā)方式
3.1 差異中的新舞臺:期刊對華文文學在中國大陸傳播的特殊作用
3.2 “把關(guān)人”的美學策略:期刊主編對華文文學的傳播定位與篩選
3.3 在論爭中前進的學術(shù)建構(gòu):華文期刊對華文文學傳播的反饋
4 危機與應對:華文期刊及華文文學的當代轉(zhuǎn)型
4.1 困境中的無奈與徘徊
4.1.1 大陸華文期刊在艱難困境下的抉擇
4.1.2 由期刊折射出的華文文學傳播的危機實質(zhì)
4.2 危機中的新生:華文期刊及華文文學的未來走向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風雨兼程20年——在《華文文學》創(chuàng)刊20周年座談會上的致辭[J]. 劉俊峰. 華文文學. 2005(06)
[2]期刊改版與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轉(zhuǎn)型[J]. 樓嵐嵐,張光芒.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5(03)
[3]新世紀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述評——以《華文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為考察對象[J]. 王艷芳. 華文文學. 2005(03)
[4]華文期刊走向世界必須發(fā)揮本土優(yōu)勢——中國期刊協(xié)會會長張伯海訪談錄[J]. 陳虹虹. 今傳媒. 2004(05)
[5]澳大利亞華文報刊與澳華文學關(guān)系述略[J]. 詹秀敏. 華文文學. 2004(01)
[6]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反思與拓展——與饒芃子教授對談[J]. 饒芃子,李亞萍. 學術(shù)研究. 2003(08)
[7]海外華文報刊對濫觴期海外華文文學建設的貢獻[J]. 李志. 學術(shù)研究. 2002(10)
[8]無邊的挑戰(zhàn)——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回顧[J]. 李安東. 華文文學. 2002(01)
[9]近20年來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述評──以歷屆學術(shù)年會及其論文集為例[J]. 吳奕锜. 汕頭大學學報. 2001(02)
[10]特色——文學期刊的生命——談大型文學期刊《當代》的風格[J]. 常振家. 中國出版. 1997(10)
本文編號:30235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302354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