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中日古典文學中的復仇“女鬼”與“女幽靈”形象異同

發(fā)布時間:2021-02-03 08:43
  “靈魂不死”的信仰廣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早期發(fā)展階段,然而不同民族基于這種信仰,對“死亡、靈魂”問題的思考肯定存在差別。中日原始靈魂信仰分別是促成“鬼”與“幽靈”產生的重要因素。文學世界中,“鬼”與“幽靈”的形象更是多姿多彩。在中日古典文學史上,有一系列以“鬼”和“幽靈”為題材的作品,其中“鬼”與“幽靈”被借來表現(xiàn)和反思現(xiàn)實生活,從而在兩國文化領域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鬼文化”和“幽靈文化”。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鬼”形象既具有古代理想女性的品質特征,又因為“鬼”的身份而個性鮮明。復仇“女鬼”形象既是中國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遭受壓迫的客觀反映,也展現(xiàn)出了女性獨立的立世精神,并且隨著其形象在古典小說中“由少到多、由單一到多樣化”的發(fā)展,逐漸被賦予了倫理教化的意味。日本最早的“幽靈”形象脫胎于中國古典志怪小說中的“鬼”形象,出現(xiàn)在平安時代初期的佛教說話集《日本靈異記》中,其后的《今昔物語》中始見真正反映日本原始死亡觀念的“幽靈”形象。復仇“女幽靈”形象雖然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但集中出現(xiàn)卻在江戶時代,“累”、“阿菊”、“阿巖”、“磯良”的故事被民間傳說、歌舞伎、小說等文藝形式反復演繹,她們最終被...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選題依據
    二、國內外研究概況
    三、研究方法
一、“鬼”與“幽靈”的原生態(tài)思考
    (一) 中日原始靈魂信仰
    (二) 中國鬼文化溯源
    (三) 日本幽靈文化模式
二、復仇“女鬼”與“女幽靈”形象的存在模式
    (一) “女鬼”與“女幽靈”形象的存在模式
        1. “女鬼”形象的流變
        2. 女幽靈形象的發(fā)展趨勢
    (二) 發(fā)展與流變——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復仇女鬼形象
    (三) 集中出現(xiàn)——江戶時代的復仇“女幽靈”形象
三、復仇“女鬼”與“女幽靈”形象異同
    (一) 差異的源頭——“鬼”與“幽靈”形象異同
    (二) 不同的發(fā)展趨勢特征
        1. 發(fā)展與集中
        2. 內涵演變與內涵延續(xù)
    (三) 復仇方式的異同
        1. 復仇方式的時代演變與內涵
        2. 選擇復仇方式的傾向
        3. 關于復仇方式的評價
四、形象異同的本源
    (一) 民俗宗教觀念
    (二) 復仇民族心理
    (三) 社會歷史發(fā)展狀況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唐傳奇中復仇女性類型淺析[J]. 李艷,易文勇.  語文學刊. 2006(18)
[2]中日兩國鬼文化差異之探尋[J]. 王鑫.  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S1)
[3]日本幽靈初考[J]. 王鑫.  語文學刊. 2005(24)
[4]魏晉女性復仇文學主題的文學史意義及成因[J]. 王立,李貴銀.  宿州師專學報. 2003(01)
[5]《搜神記》和宋代話本小說中女神、女鬼、女妖形象的文化解讀[J]. 劉相雨.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1(02)
[6]《日本靈異記》中骷髏誦經故事的源流及特色[J]. 林嵐.  日本學論壇. 2001(01)
[7]“鬼”的原型——兼論“鬼”與原始宗教的關系[J]. 葉舒憲.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1)
[8]“鬼”字形義淺探[J]. 程邦雄.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03)
[9]鬼道·談風·女鬼──魏晉六朝志怪小說女鬼形象獨秀原因探析[J]. 孫生.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漢文). 1997(02)
[10]漫談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之女鬼故事[J]. 胡仲實.  廣西師院學報. 1996(04)



本文編號:301622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301622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f86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