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扁形人物論
發(fā)布時間:2021-01-17 09:22
二十世紀是西方敘事文學理論發(fā)展的高峰期,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系統(tǒng)化的小說敘事學理論。福斯特著名的人物二分法理論也是在這個時期提出并得到眾多學者認可的。但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和批評實踐的豐富和發(fā)展,這一文學理論受到了眾多學者的批判。其主要原因是學者們認為福斯特所作的人物形態(tài)二分法無法囊括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對于扁形人物形象概念的狹義化理解導致許多學者對扁形人物持貶斥態(tài)度,認為這種人物形象缺少文學審美價值。但是,事實上,福斯特本人并沒有把文學人物類型固定化、格式化理解,他之所以這樣劃分是為了評論的方便,他的人物二分法也并沒有揚圓抑扁的傾向。后來的學者們普遍持有的揚圓抑扁的觀點純屬是由于對福斯特觀點的誤解所致。應(yīng)該說也是這些學者們自己的觀點?v觀西方文學歷史上的扁形人物,他們并非苛刻的學者們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而是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和審美價值。因此,本文意在正確解讀福斯特人物形態(tài)二分法的基礎(chǔ)上,從邏輯的和歷史的角度,對西方文學中扁形人物形象的發(fā)展作一個全面辯證的分析。論文最后探討了扁形人物在敘事學的和文學審美方面的獨特價值。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扁形人物的概念和研究現(xiàn)狀
(一) 福斯特的人物劃分理論解讀
(二) 劉再復的人物劃分理論
(三) 馬振方的人物形態(tài)劃分理論
(四) 小結(jié)
二、扁形人物的特點
(一) 單一、固定化的性格特征
(二) 夸張化、主觀化、類型化和漫畫化
三、扁形人物在文學作品中的功能
(一) 作家思想、理念的傳聲筒
(二) 某類性格或品質(zhì)的典型化、夸張化的代表
四、西方扁形人物形象的歷史變化和發(fā)展
(一) 西方前現(xiàn)代文學中的扁形人物形象
1. 古希臘羅馬文學中的扁形人物形象
2. 中世紀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
3. 新古典主義和啟蒙文學時期
4. 浪漫主義文學時期
5. 現(xiàn)實主義文學時期
(二) 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扁形人物
(三)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扁形人物
五、扁形人物的價值
(一) 敘事學價值
(二) 扁形人物的審美價值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詮釋與想象的空間:批評史中的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J]. 楊慧林. 外國文學研究. 2006(06)
[2]論現(xiàn)代主義的人及其小說人物形象[J]. 黃偉林. 南方文壇. 2006(02)
[3]一人即多人——博爾赫斯小說人物論[J]. 許麗青.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5(03)
[4]消解與“死亡”——后現(xiàn)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J]. 沈永賦.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3)
[5]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的人物與人物塑造[J]. 胡全生.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0(04)
[6]論圓形人物與扁形人物——小說藝術(shù)論[J]. 張德林. 文藝理論研究. 1992(06)
[7]小說人物“形狀”辨析——兼與馬振芳先生商榷[J]. 陳堅.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 1992(02)
本文編號:2982601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扁形人物的概念和研究現(xiàn)狀
(一) 福斯特的人物劃分理論解讀
(二) 劉再復的人物劃分理論
(三) 馬振方的人物形態(tài)劃分理論
(四) 小結(jié)
二、扁形人物的特點
(一) 單一、固定化的性格特征
(二) 夸張化、主觀化、類型化和漫畫化
三、扁形人物在文學作品中的功能
(一) 作家思想、理念的傳聲筒
(二) 某類性格或品質(zhì)的典型化、夸張化的代表
四、西方扁形人物形象的歷史變化和發(fā)展
(一) 西方前現(xiàn)代文學中的扁形人物形象
1. 古希臘羅馬文學中的扁形人物形象
2. 中世紀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
3. 新古典主義和啟蒙文學時期
4. 浪漫主義文學時期
5. 現(xiàn)實主義文學時期
(二) 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扁形人物
(三)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扁形人物
五、扁形人物的價值
(一) 敘事學價值
(二) 扁形人物的審美價值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詮釋與想象的空間:批評史中的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J]. 楊慧林. 外國文學研究. 2006(06)
[2]論現(xiàn)代主義的人及其小說人物形象[J]. 黃偉林. 南方文壇. 2006(02)
[3]一人即多人——博爾赫斯小說人物論[J]. 許麗青.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5(03)
[4]消解與“死亡”——后現(xiàn)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J]. 沈永賦.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3)
[5]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的人物與人物塑造[J]. 胡全生.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0(04)
[6]論圓形人物與扁形人物——小說藝術(shù)論[J]. 張德林. 文藝理論研究. 1992(06)
[7]小說人物“形狀”辨析——兼與馬振芳先生商榷[J]. 陳堅.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 1992(02)
本文編號:29826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98260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