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凱瑟琳·安·波特小說的敘事策略
發(fā)布時間:2021-01-07 23:10
凱瑟琳·安·波特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也是美國公認出色的文體家。她的作品不多,但她卻獲得過全美圖書獎和普利策獎。 本文主要從人物話語形式、自傳性敘事、人物的生成以及小說中象征的運用來探討波特的小說,著眼從形式上闡述波特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 在人物話語形式上,本文側(cè)重從自由直接引語和自由間接引語來分析,并且在此基點上討論了小說中的雙重敘事聲音;本文還論述了波特作品中的意識流和白描的手法,這兩種手法使小說人物得到了立體的再現(xiàn)。 波特的小說主要取材于親自見聞和她親自經(jīng)歷過的事件,其作品體現(xiàn)出鮮明的自傳性敘事特色。本文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小說的自傳性敘事:一、親自見聞性小說中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變形;二、“米蘭達”系列小說中的虛構(gòu)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相似性以及敘述者與人物只是在名字上的同一。 在人物的生成方面,波特的小說讓讀者感受到了兩類鮮明的人物:一是畸形人,一是女性系列人物。她的小說運用了許多象征手法,這使得她的作品平淡中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引言
一、人物話語形式
(一) 自由直接引語和自由間接引語
(二) 雙重敘事聲音
(三) 白描與意識流
二、自傳性敘事
(一) 親自見聞性小說中的世界是文本外世界的變形
(1) 散發(fā)著南方生活氣息的小說
(2) 書寫“逃離”南方后波特的經(jīng)歷和思想
(二) “米蘭達”系列小說的自傳性敘事
(1) 虛構(gòu)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相似性
(2) 敘述者與人物只是在名字上的同一
三、人物的生成
(一) “畸形”人——功能性人物
(二) 女性系列人物——心理性人物
四、象征手法
結(jié)語
注釋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灰白馬、灰白騎手》的作品結(jié)構(gòu)和文藝形象[J]. 彭軍.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4)
[2]波特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shù)探略[J]. 韓漱潔.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1994(02)
本文編號:2963423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引言
一、人物話語形式
(一) 自由直接引語和自由間接引語
(二) 雙重敘事聲音
(三) 白描與意識流
二、自傳性敘事
(一) 親自見聞性小說中的世界是文本外世界的變形
(1) 散發(fā)著南方生活氣息的小說
(2) 書寫“逃離”南方后波特的經(jīng)歷和思想
(二) “米蘭達”系列小說的自傳性敘事
(1) 虛構(gòu)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相似性
(2) 敘述者與人物只是在名字上的同一
三、人物的生成
(一) “畸形”人——功能性人物
(二) 女性系列人物——心理性人物
四、象征手法
結(jié)語
注釋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灰白馬、灰白騎手》的作品結(jié)構(gòu)和文藝形象[J]. 彭軍.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4)
[2]波特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shù)探略[J]. 韓漱潔.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1994(02)
本文編號:29634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96342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