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藥》:印第安文化與白人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寧;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外國文學;2002年06期
2 生安鋒;后殖民主義、身份認同和少數(shù)人化——霍米·巴巴訪談錄[J];外國文學;2002年06期
3 王建平;后殖民語境下的美國土著文學——路易絲·厄德里齊的《痕跡》[J];外國文學評論;2005年02期
4 霍米·巴巴,生安鋒;黑人學者與印度公主[J];文學評論;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健衡;吳燕;錢婧;;《最藍的眼睛》中的“戀物”悲情[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徐嫻;;自我的迷失與重構(gòu)——《接骨師之女》的文化認同問題[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張嵐;;從“beancurd”到“toufu”——淺談文化對翻譯的影響[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8期
4 秦紅麗;;從單一的堅守到雙向的融合——試論《女勇士》中對身份認同的追尋[J];滄桑;2008年03期
5 張建萍;;霍米·巴巴與后殖民翻譯理論[J];長沙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6 李春蕾;;路易絲·厄德里克中國研究現(xiàn)狀綜述[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7 崔莉;;家庭故事里的族裔歷史——析華裔美國女作家伍慧明的《骨》[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02期
8 宋素麗;;多元視域交織中的雜糅鏡像——對當代中國電視劇的多重考察[J];當代電影;2010年07期
9 陸薇;跨越此岸與彼岸的人:對華裔美國文學中“家”與身份的思考[J];當代外國文學;2003年03期
10 司若;現(xiàn)代城市的第二歷史——略論香港陳果的“游民”電影[J];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羅如春;;身份認同問題三論[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zhuǎn)型[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鍔;Homi Bhabha后殖民理論闡釋及其對翻譯研究啟示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文軍;自我、他者、世界[D];山東大學;2011年
5 劉心蓮;性別、種族、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7 鄧中良;奈保爾小說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8 劉莉;馬克思主義與后殖民理論視域[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姜源;異國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5年
10 宋曉英;精神追尋與生存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創(chuàng);在真實和想象的空間中建構(gòu)自我身份[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曉榮;叛逆·反思·認同[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穎;跨越與再現(xiàn)[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4 潘曉濤;路易斯.厄德里克《愛藥》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解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與學校道德教育的應(yīng)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評理論評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健;《愛藥》:當代北美印第安文化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討[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孔靜芳;表征與文化身份:黃哲倫劇本《新移民》、《蝴蝶君》和《黃面孔》的符號學解讀[D];蘭州大學;2011年
10 李倩倩;找尋自我的存在之圖[D];蘭州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平;試論翻譯的混雜性[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羅璇;;混雜的意義——以霍米·巴巴的混雜理論淺析《英國病人》[J];西安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3 王寧;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外國文學;2002年06期
4 王藜;;霍米·巴巴混雜性理論在《黑暗的心》中的體現(xiàn)[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王寧;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南方文壇;2002年06期
6 生安鋒;霍米·巴巴的“流亡詩學”[J];文藝研究;2004年05期
7 王波;;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述評[J];文教資料;2007年31期
8 鄭怡;;從“混雜”理論看蘭斯頓·休斯的詩歌[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劉滿蕓;;差異的光芒——析全球化語境下本土文化模式的重構(gòu)[J];長治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10 李庶;許晶;;文化身份的尋覓與應(yīng)變:考察海外華語作家的一個視角[J];泰山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恩華;;PSH的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暨第九屆全國病理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吳冬;;通往“第三空間”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語境下解讀《上海孤兒》[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彬;;對農(nóng)民的符號性表達與新農(nóng)村建設(shè)——近年電影中關(guān)于青年農(nóng)民的刻板印象[A];“十一五”與青少年發(fā)展研究報告——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6)[C];2006年
4 王紀人;;對都市文化與文學綜合研究的幾點思考[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郭宏民;屈百達;;一類受限混雜系統(tǒng)的建模與控制[A];2007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斐;;華裔美國人的第三空間身份建構(gòu)——金斯頓《引路人孫行者:他的即興曲》的后殖民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武宜;;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流行音樂產(chǎn)制研究—以李宇春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鄭祖國;楊力行;張欣莉;;復(fù)雜系統(tǒng)建模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A];1997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7年
9 陳雷;隋傳宇;陳虹;邵東華;楊健美;苑純秀;馮新港;林矯矯;;日本血吸蟲分泌型和跨膜蛋白分子T輔助細胞表位的預(yù)測與鑒定[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第十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早報記者 石劍峰;“現(xiàn)代性”不僅僅是個西方的概念[N];東方早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王研;陳冠中:在混雜性和多樣性構(gòu)建下的城市美學[N];遼寧日報;2008年
3 早報記者 石劍峰 記錄整理;我們談的不是印度,而是自己[N];東方早報;2011年
4 王紀人;對都市文化綜合研究的幾點思考[N];光明日報;2006年
5 齊澤萍;享受新聞帶來的快樂[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6 小米;服裝批發(fā)市場類別的區(qū)分[N];公共商務(wù)信息導(dǎo)報;2006年
7 何言宏;難以遮掩的輝煌[N];中華讀書報;2005年
8 靳義;服裝批發(fā)市場類別[N];今日信息報;2004年
9 ;如何進行對商業(yè)店鋪的投資分析[N];市場報;2003年
10 王寧;全球后殖民語境下的身份問題[N];中華讀書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2 翟晶;邊緣世界[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8年
3 張曉玉;保羅·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4 蔡平;文化翻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任一鳴;蔣彝作品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7年
6 王旭峰;解放政治與后殖民文學[D];南開大學;2009年
7 劉心蓮;性別、種族、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爾小說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9 王p鷓
本文編號:28109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1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