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20世紀法國小說中的中國人形象
發(fā)布時間:2020-07-15 15:41
【摘要】:近年來,國內(nèi)關(guān)于中國形象的異域表述的研究呈方興未艾之勢,既有縱向的形象史梳理,也有橫向的國別研究。本文以20世紀為時間線索,以法國作家謝閣蘭的《勒內(nèi)·萊斯》、馬爾羅的《人的狀況》、尤瑟納爾的《王佛脫險記》和杜拉斯的“情人”系列小說為個案,進行“中國人形象”的差異性分析和闡釋,并探討其背后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 引言部分以提出問題的形式介紹了國內(nèi)“中國形象”研究的現(xiàn)狀,并對論文選題范圍的選擇原因進行了說明。目前的“中國形象”研究成果頗豐,但尚未就“中國形象”、“中國觀”、“漢學”等容易混淆的概念作明確區(qū)分,研究者對西方文本中的“中國形象”的真?zhèn)螛藴屎蛢r值判斷的把握存在分歧。本文借鑒法國形象學研究的新成果,避開對真實性的探討,而從形象塑造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文化需求尋求解讀小說中“中國人形象”的突破口。 第一章分析了《勒內(nèi)·萊斯》塑造“中國人形象”時采用的“城/城中人”模式和作者將紫禁城作為內(nèi)心帝國的“異托邦”隱喻的文化動機。謝閣蘭反對同化或抹殺異域文明,提出“異國情調(diào)即審美”。小說集中描繪了北京三道城中的中國女性形象,通過先預(yù)設(shè)整體性格,再以個體特征加以顛覆的方式,阻礙敘述者介入,保全紫禁城的神秘性和封閉性,實現(xiàn)了作者強調(diào)“非我”的獨立性和對不同文明之“差異”進行精神探險的文學主張。 第二章分析了《人的狀況》契合時代語境的新“中國人形象”和作者采用中國革命題材的深層文化動機。馬爾羅筆下的中國人是20世紀首批中體西靈式的文化混血兒,作者強調(diào)“中國人形象”的文化屬性而非自然屬性,強調(diào)現(xiàn)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自我意義生成。他采用中國革命題材創(chuàng)作,是對革命題材和中國題材的雙重利用,旨在表現(xiàn)重大歷史事件下中國人之間的各級各類沖突,表現(xiàn)大寫的“人”孤獨而荒誕的生存狀態(tài)。 第三章分析了短篇小說《王佛脫險記》以“藝術(shù)”主題為統(tǒng)攝、以道家思想為哲理蘊涵而塑造的“中國人形象”。尤瑟納爾描繪的中國人,寓意大于形象,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和審美理念層面的中國人!爸袊诵蜗蟆迸c中國道家文化的關(guān)系是石頭和橋拱的關(guān)系,作家關(guān)注的是對后者的闡釋,但后者的存在絕離不開對前者的表述。 第四章分析了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說中“情人”形象的嬗變背后,作者始終不變的對“中國人形象”的執(zhí)著。并通過對比《情人》和《北方的中國情人》描述“中國情人”及其父親的前后不同,闡述杜拉斯執(zhí)著于“中國人形象”的深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565
本文編號:2756689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565
【引證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琴;;馬可·波羅的演繹: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5期
2 林鶯;;福柯視域下法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鏡像[J];法國研究;2014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瑩瑩;從尤瑟納爾的哲學宗教融合思想看人類的生存狀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陶麗萍;1917-1929留學歐美作家筆下的西方形象[D];武漢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之凡;西方圖像的中國形象異化和視覺文化批判[D];武漢紡織大學;2016年
2 王清;當下中外合拍電影的文化融合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3 許一明;水之鏡:尤瑟納爾《東方故事集》中對人類自我完成的追尋[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4 劉蘇寧;近年美國情節(jié)系列劇中國人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4年
5 張莉;試論尤瑟納爾的男性崇拜[D];南京大學;2013年
6 陳玉婷;2000年后韓國歷史劇中國人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7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8 陳文;馬爾羅作品中的“荒誕”哲理探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566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756689.html